来源:昭通新闻网
2019-06-20 15:00编者按:近年来,巧家县委、县政府着力推进产业扶贫工作,搭建贫困群众与市场对接的有效平台,把加快发展贫困村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在技术、信息、资金、购销、加工、贮运等环节开展互助合作。通过联合生产、规模经营,有效地将分散的资金、劳动力、土地和市场组织起来,为产业发展与市场连接搭建有效载体,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延长产业链条,形成品牌效应,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增值增收。本期特别推出此文,以飨读者。
◆实习生 胡华伦 文/图
2017年11月,在巧家县马树镇党委政府的支持和鼓励下,马树社区杨德发、胡关美等5人发起成立了“巧家县发杨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发杨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的模式,大力培育食用菌种植特色产业,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30户137人,推动贫困村产业发展和贫困群众增收致富。这源于马树镇根据县委政府的安排,在产业发展中积极探索和支持、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立,带动群众致富,助推脱贫攻坚。
充分调研抓扶持
“我们通过大量调研对比,马树镇具有较强的地理环境优势,非常适宜食用菌产业发展。同时,食用菌种植见效快、市场好,是一个朝阳产业、致富产业。”谈起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发杨合作社负责人杨德发如是说。
食用菌的人工栽培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合作社及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已经具备成熟的桑枝食用菌栽培技术、人才和销售渠道,并实现了规范化、规模化栽培,取得了相应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巧家现有10万亩蚕桑基地,基质原材料来源丰富,每年有大量的桑枝条可用于食用菌基质加工,加之甘蔗加工后的剩余物以及金沙江干热河谷区大量的速生丰产合欢林枝条、玉米芯、谷壳、木屑等,基质原材料来源丰富利用价值高,为食用菌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和发展环境。
食用菌是世界性的保健食品,不仅富含蛋白质、维生素,所含生物活性物质对维护人体健康有着重要价值,是重要的营养食源,对增强人民体质起着重要的作用,已逐渐被广大消费者接受。“食用菌种植周期短、见效快、产量高,如大球盖菇,一般种植50天即可开始采菇,可连续采5~6次,亩产量可达2000公斤,产值可达20000元,除去原材料成本,每亩利润可达9000元,是一项立竿见影,脱贫致富的好项目。”杨德发说。
(发杨合作社负责人杨德发)
发杨合作社在充分考察先进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将种植基地设立在巧家县马树镇马树社区。马树社区平均海拔2400米,年降水量1160毫米,光热条件充足,水资源优质丰富,土地资源优势突出,具备食用菌栽培优势资源和自然条件。
同时,发杨合作社立足本土实际,申报并获批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总投资80万元,其中省级专项补助资金20万元,涉农项目整合资金13万元,合作社自筹资金47万元。合作社以每年7%的固定分红模式分给贫困户和村集体,从而助推脱贫攻坚工作。贫困户通过到合作社务工以及分红等方式增加收入,户均年增收3000余元。
目前,发杨合作社已建设完成大棚及配套设施3500平方米,流转土地10亩,引进菌种6万袋,每个菌包每天可产鲜菌菇0.05公斤。
规避风险先试种
一棵棵高大茂密的松树下,一列列整齐的培养料上,一朵朵大球盖菇从中冒出头来,非常逗人喜爱……2018年,杨德发在完成菌种实验室、灭菌室、生产车间及配套设施等建设的基础上,先行引进菌种3万袋,并取得试验成功。同时,杨德发根据县林业部门的安排,在马树国有林场进行了林下仿野生食用菌种植,种植的2亩大球盖菇,已取得了成功,为巧家发展林下仿野生食用菌种植奠定了基础。
“现在种植效果咋样?种植管理复杂吗?市场如何?价格怎么样……”“效果挺好的,半年就能有收益,种植也简单,市场也还可以。”试种初期,巧家县委政府和马树镇党委政府给予高度重视,相关领导多次到发杨合作社种植基地调研指导。要求合作社要进一步做好试种试验,选配品种,推陈出新,打通市场扩大销路,对生产出的菌种进行化验、认证,打造好品牌,指导群众种植,带动群众增收。
随后,在杨德发试种成功的基础上,巧家县大范围开展林下仿野生种植食用菌探索试验,共成功试验种植食用菌品种4个,试验培育面积9亩,其中大球盖菇(赤松茸)产量达2吨/亩,羊肚菌80公斤/亩。同时,还开展了平菇、杏鲍菇等食用菌的培育试验,取得了初步成功。进一步开展多点试验推广,采取“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发展模式,积极开展规模化培育探索,今年初,引进昭通交通投资集团公司巧家县九棵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分别在马树镇小河塘村种植大球盖菇500亩,老店镇治乐村也种了400亩,老店镇新村村大棚种植羊肚菌100亩。
“在产业发展的同时,不仅解决了杂草丛生的问题,还能有效推动森林防火工作,同时水肥到位,利于林木生长,真是一举多得。”通过试验成功,巧家对发杨合作社食用菌的种植效益进行了分析。从经济效益看,60000个菌包每天产鲜菌菇3000公斤,每年可实现本地区周边食用菌销售1080吨,按每吨0.6万元,实现交易额648万元,每吨除去成本0.4万元,每年可实现净利润216万元。从社会效益看,该食用菌项目可给巧家县特色农产品生产销售带来新的活力,有效发挥市场引领带动作用,有力推动农业发展。从生态效益看,不仅能提升当地农产品生产水平,还能带动农民种植积极性,增加当地农产品种植面积,其无害化的特点也能对改善山区生态环境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从扶贫效益来看,可带动30户137人增收,可增加长期就业岗位6个,短期就业岗位12个;在项目实施中,实行整合资金投入部分形成村集体经济资产入股经营公司,固定分红,挂联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可以稳定壮大集体经济、增加贫困户收入。
盯紧市场打销路
发杨合作社在县供销社技术人员的指导帮助下,严格制定了合作社规范的章程、建立健全了组织机构、完善了财务管理等制度。同时,一边大胆试种,一边盯紧市场打销路。“目前,我们与多家公司达成初步收购合作意向。但由于产量供不应求,目前主要为教育投资公司学生营养餐、巧家批发市场和昆明的有两家公司供货。”说起合作社的业务,杨德发有点得意。
2018年,发杨合作社共试验种植大球盖菇3亩,产量共8000公斤左右;种植平菇菌包6万个,香菇、桑木耳各种了1万个,其中平菇产量8万公斤。根据实验种植的产量和销售情况,大球盖菇、平菇种植效果非常好。现在,合作社的菌种培养棚增加到16个,每个培养棚能培养1万个菌包。同时,在试种成功的基础上,不断研究培养新的好的菌种,确保产量提上去,市场广起来,收入增上去,大家富起来。
合作社遵循“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宗旨。管理上明确“五统一”,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实行“五统一服务”(统一制种、统一消毒浇水、 统一采摘包装、统一销售、统一结算),实现了土地规模经营,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合作社积极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服务:产前,主要做好优质优良菌种的引进推广;产中,邀请市、县农业专家、技术专家做好食用菌生产技术指导;产后,主要做好食用菌产品的流通服务。
同时,合作社利用网络,掌握有关的市场行情,并与市、县多个批发商签订销售合同,使生产出的食用菌销售得到有效保障,价格长期保持稳定,可持续发展得到有效保障。经营上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托组织化的优势,成立了专业的营销队伍,负责销售、运输、搜集信息,准确定位定量,引进外地客商进行座谈,总结经验,拓展了产品销路。
“我们采取‘支部+合作社+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主要合作模式,发杨合作社的成立、发展,有效改变了我们当地群众对种地的一些传统观念。”马树社区党委书记陈光华介绍,群众都是按照祖辈的观念种地,现在种庄稼的地可以用人工种出菌子,感到非常不可思议,经过合作社技术人员讲解后,真切感受到新技术的应用对提高收入、加速脱贫致富是非常重要的。据了解,发杨合作社种植的食用菌主要品种为平菇、木耳等市场上需求量大,鲜货主要供应马树华联营养餐配送中心和本地销售,烘干后的产品主要销往昆明、重庆等地。
带动群众共致富
巧家县委政府和马树镇党委政府坚持把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紧密结合起来,找准与贫困群众受益的结合点,为发杨合作社提供产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确保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带动贫困户共同致富,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
王国聪是马树镇马树社区大地头田家村村民小组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也是发杨合作社社员之一。王国聪一家5口人,三个孩子在读书,老大在云南大学就读,一家人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合作社成立后,王国聪夫妻一边在当地合作社打工,一边学习种植技术。同时,还参与合作社的固定分红,对7%村集体收入按70%进行分红。谈起合作社,王国聪激动地说:“感谢政府的扶贫政策,感谢合作社的关心。”
据介绍,发杨合作社采用固定分红的方式,每年对涉农项目资金30万元,按7%比例固定分红给村集体,村集体提取30%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70%作为贫困户加入专业合作社的产业分红收入。同时,发杨合作社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2人长期务工,依靠务工收入今年就全部达到脱贫标准。
“我们通过‘合作社+村总支(村集体经济组织)+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模式,农户可以通过林地流转和务工获得收入,还能获得种植技术培训,在自己的林地里面种菌增加收入。”杨德发告诉笔者。贫困户除了固定分红外,发杨合作社还为他们提供技术培训,贫困户通过技术培训后,由合作社提供菌棒,贫困户带回家中进行养护产菇,菌菇可以回收给合作社,也可以自己零售增加收入,发展致富。
合作社通过对社员及周边农户开展培训食用菌种植与管理等方面技术指导与培训,为社员增收致富的同时,也提高了农户科学管理水平,有效促进了食用菌产品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解决了“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和适应问题,有利于解决稳定家庭承包经营与扩大经营的矛盾,解决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的矛盾,推动农业体制创新和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民持续增收。
“自从合作社成立后,我们社区有了第一笔集体经济收入。”陈光华激动地说。据了解,2017年之前,马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是空白,2018年社区集体经济按比例共分红2.3万元。同时,自从合作社成立后,社区开始有了第一笔集体经济收入,使社区“三委”班子成员意识到不能坐等企业来投资,要积极引进能发挥作用的企业或者合作社来本地发展,间接促进了马树草莓等产业的引进发展种植。
“我们除了对社员进行培训,其他乡镇贫困群众有意愿的也可来我们基地学习。目前,其他乡镇的就有两户来学习后,购买了我们培养的菌棒生产菌菇,他们零售价格比我们的高得多。”杨德发介绍。合作社免费为周边的农户提供食用菌种植技术培训和指导,带动更多的农民调整农业结构、发展优势产业和区域特色产品,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市场竞争地位,促进农村商品化、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和服务行业快速发展,降低农产品生产经营的组织成本和交易费用,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最佳规模效益。
小小合作社,逐步培养起致富大产业,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发杨合作社的成立、发展、运营经验已成为农村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一个样板,切实解决了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基础差、底子薄、生产生活条件恶劣,产业发展受环境资源约束,组织化、规模化、现代化水平不高,特别是贫困群众大多属于单家独户的小规模分散经营,种养面积小、产量低、生产成本高,难以形成规模优势,加上信息不灵、科技含量不高,经济效益不明显,产业发展增收致富的能力弱等问题,坚定了贫困山区发展产业的信心,增强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决心,为实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