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19-06-12 15:54 ◆通讯员 吴长宽 鲁 帅 文/图
脱贫攻坚进行时,“雄兵” 百万齐争先。2020年,拥有168万余人口42万余贫困人口的贫困县镇雄要脱贫摘帽。为实现这一目标,省委书记陈豪7次深入镇雄县调研;为实现这一目标,省委选派50名干部到镇雄县村一级开展脱贫工作;为实现这一目标,市委、市政府安排42家市直部门、抽派42支工作队到镇雄开展挂包帮和驻村扶贫工作;为实现这一目标,镇雄县委精选30多名县处级领导担任乡(镇、街道)“党委第一书记”,在选派769名优秀机关干部驻村开展扶贫工作的基础上,又下派了629名县直部门干部长期沉在乡(镇、街道)一线助力脱贫攻坚。镇雄籍老板、镇雄人开办的企业、镇雄的能人志士积极资助脱贫攻坚工作。当然,镇雄县邦兴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也肯定闲不住,并且要争当先锋。
5月,生机盎然、激情燃烧,我们带着采访镇雄县邦兴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助力脱贫攻坚工作的任务,迎着朝阳走进邦兴生态园。邦兴生态园位于镇雄县芒部镇芒部村花园村民小组,这里山峦环抱、绿水交融、果树连枝,完全是一幅人间乐园图。春天,这里鸟语花香、果树遍野、生机盎然;夏天,这里绿树成荫、泳池泉涌、鸳鸯戏水;秋天,这里果满枝头、筐挂手臂、人尽其爱;冬天,这里水仙花开、腊梅傲雪、果酒飘香。邦兴生态园是镇雄县邦兴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成果,是一个集生态农业、学习培训、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也是一个为当地百姓提供就业场所、增加经济收入的农家乐园。省委书记陈豪在这里为相关干部、党员代表讲党课时这样说:“生态园桃李满山坡,就是当地党员干部带领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脱贫奔小康的真实体现。”
镇雄县邦兴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以斌说:我们的发展思路和奋斗目标是一个牢记、二个目标、三个共赢、四个改变、五个统一、六个团队。一个牢记是牢记“党的十九大”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不忘初心,积极作为;二个目标是让所有参与者都能受益,让生产的产品都是安全的;三个共赢是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收入、农户产业发展共赢;四个改变是把山川变美、把农户变富、把村集体经济变多、把企业变强;五个统一是统一布局、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品牌建设、统一包装加工、统一市场营销;六个团队是打造市场调研团队、基地规划团队、生产管理团队、产品营销团队、田园综合团队、财务管理团队。
有实力才有能力。产业兴、生态兴 ,邦兴旺、果农旺。17年磨一剑,镇雄县邦兴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攒了雄厚实力。17年来,镇雄县邦兴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一直在探索、一直在努力、一直在发展、一直在突破、一直在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给力。
据刘以斌介绍,镇雄县邦兴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2年,2008年登记注册,注册社员113户、注册资金2000万元。陆续引进国内外名优桃、李、梨、葡萄、樱桃、猕猴桃、蓝莓、甜柿、草莓等147个果苗品种,在镇雄县芒部镇芒部村、中屯镇平坝村以及盐津县牛寨乡敦后村等地进行试种。经过对比和筛选,已选育出产量高、品质好、适应性强的品种19个。在镇雄、盐津、昭阳区洒渔以及四川宜宾柏溪建有苗木基地5000余亩,年产优质苗木1000余万株。并相继在镇雄及周边地区推广发展了5万亩,涉及农户1万余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600余户,并与芒部镇芒部村、新地方村,中屯镇齐心村、青山村等13个村委会建立发展村集体经济合作关系,采取“村委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贫困户)”模式进行发展。
根据发展需求,2013年注册了镇雄县邦兴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综合服务联合社,成员涉及盐津、镇雄、威信、彝良等县;2014年成立了镇雄县邦兴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党支部;2016年建立了镇雄县邦兴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会委员会,注册了云南邦兴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注册了“云栀果”“乌蒙山野菜”商标;2018年,云南邦兴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生产或购买苗木总价达3000万元,实现盈利400余万元;产果300吨左右,创收500万元、盈利300余万元;400余亩蓝莓今年挂果,预计产值将达500万元,2021年进入丰产期后,预计产值将达1000万元。
谈起镇雄县邦兴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获得的荣誉,刘以斌如数家珍。镇雄县邦兴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先后被评为“镇雄县十佳农民专业合作社”“昭通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云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国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昭通市市级龙头企业”。“邦兴”商标已被评为昭通市知名商标,打造了农业部水果标准园、云南省科技示范园,生产的桃、李、夏黑葡萄、水晶葡萄、红心猕猴桃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甜脆柿、蓝莓通过了“有机食品”认证。
为了挖掘地方优势品种,镇雄县邦兴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对本地大香桃等地方品种进行培育和提纯,将规模发展打造地标产品。下一步镇雄县邦兴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将推广苗木培育技术、培植果汁加工和果酒酿造产业。刘以斌信心满满地说,到2020年,镇雄县邦兴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力争在全市带动发展李子10万亩、蓝莓10万亩、猕猴桃10万亩、葡萄5万亩,年产值达60亿元以上,让更多的群众脱贫致富。
在刘以斌的心里,“感恩”空间占比较大。如今50多岁的刘以斌虽然稍显瘦削,但仍然精神饱满、信心十足。他经历过失败挫折、经历过创业艰难,但他深感赶上好政策、结交好朋友的诸多益处。他初中毕业就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并决心自强自立,让父母不再过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让弟兄姐妹丰衣足食、安心上学,让村里的群众增产增收、脱贫致富。刘以斌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他摸索到果树种植的成功经验后,第一件事就是带领乡亲们在芒部镇新地方村、庙河村、芒部村种了5000亩果树,并让所有果农都得到好处。
邦兴生态园经常有几名务工人员工作,务工人员的月工资最少的有2000元,最多的有6000元;有时候每天有30多名务工人员在邦兴生态园工作,一般按每人100多元一天付给他们工资,务工人员大多数来自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2015年,长期和丈夫一起在外务工的梁光慧回到家乡一边照看孩子和照顾老人,一边在邦兴生态园工作,每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
82岁的杨华山老人说:“我们种出来的水果如果卖不掉,就按订购价卖给镇雄县邦兴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青年小刚中专毕业,擅长电工,却因经常酗酒导致36岁了还没有结婚,他母亲非常担忧。刘以斌的长子刘安邦便对他说:“只要你不喝酒,我们就让你在邦兴生态园工作,主要负责电工,每月付你3000元工资。小刚答应了,从2016年开始到2018年在邦兴生态园负责电工、参与管理,每年收入36000元。垮山村民小组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付发贵60多岁了,他有3个儿子,长子在县城卖臭豆腐营生,家庭负担重,无力照顾老人;次子早逝,留下两个子女,妻子已改嫁;三子未婚,住的房屋已经垮塌。2017年,付发贵以3亩多土地入股镇雄县邦兴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2018年开始参加分红。2018年,政府补助3万元、镇雄县邦兴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补助6万元,帮他家建起了水泥平房,解决了他家无安全住房的问题。
芒部镇党委书记熊良纯这样评价镇雄县邦兴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党建脱贫双推进,邦兴生态展翅飞。”为加强党对企业的领导和管理,镇雄县委要求把党支部建到合作社、建到生产车间。2014年成立了镇雄县邦兴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党支部,刘以斌任党支部书记。镇雄县邦兴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村委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贫困户)”的三方共赢合作模式进行发展。2017年,芒部村与镇雄县邦兴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入股100万元,2018年分红8万元。
强化政治引领,筑牢扶贫堡垒。为了筑牢扶贫堡垒,镇雄县邦兴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芒部镇、中屯镇、五德镇等7个乡(镇、街道)建设果树种植基地10个近20000亩,10000余名社员中党员就有53人,占0.053%;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167户6000余人,占60%。采取“党支部+合作社+村委会+党员+社员”发展模式,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真正做到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
彰显智力优势,争当扶贫好手。刘以斌在2013年镇雄县首届“三名”人才评选中被评为“名家”。2008年以来,镇雄县邦兴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起了每批能培训100人的农民技术培训学校,对社员及周边群众无偿进行培训,并在果园里开展果树栽培技术培训。镇雄县邦兴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技术培训,充分发挥了人才在扶贫工作中的智力支持作用。如今,镇雄县邦兴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有7名党员掌握了果树栽培技术,逐步成为脱贫攻坚工作的前行者。
突出作用发挥,争当扶贫先锋。镇雄县邦兴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党员争当扶贫先锋,所有党员结对帮扶镇雄县邦兴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社员脱贫致富,获得社会各界一致好评。一是村委会组织发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出地出力出资,镇雄县邦兴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训指导营销。二是党员带头流转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土地建基地,村委会组织管理;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施肥除草、防治病虫害、采摘水果,每人每年有5000元的务工收入,每户还有60%的分红;镇雄县邦兴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资金、技术、市场营销等服务,最大限度地解决了建档立卡贫困户缺资金、缺技术的问题。三是党员带头采取土地入股、资金入股、劳动力入股的形式,鼓励和发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加入镇雄县邦兴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
群众积极而为,争当脱贫能手。“家有良田万顷,不如一技在身”。镇雄县邦兴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培训讲究精准,7名党员分别联系全县10个基地社员的培训,在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培养了一大批“乌蒙脱贫能手”。为了让建档立卡贫困户掌握好林果栽培管理技术,培训班采取跟踪式教学,开展了50期4000余人次的技能培训,提高了广大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的能力,确保每户至少有1人掌握果树栽培技术,努力营造“比、学、赶、帮、超”的脱贫攻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