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镇雄县雨河镇乐利村村民王清香: 花甲老人记忆中的变 迁

 2019-06-04 14:41  来源:昭通新闻网

◆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毛利涛

王清香,是镇雄县雨河镇乐利村村民,今年68岁,从懂事开始,他就真实地感受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脉动,岁月留给他最深刻的记忆就是乐利村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搬到乐利新村以前,王清香一家居住在雨河镇环路小组一个叫坳上的地方,他家是全小组居住得最高最远的一户。曾几何时,王清香家的房子一直都是漏了又修、修了又漏,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50多年。

说起原来的居住条件,王清香至今仍记忆犹新。出行的路是一条羊肠小道,每逢下雨,人走在上面,泥浆就会漫过脚背,人们出行多数都得穿水靴,回到家门口还得用竹片把靴底的泥巴刮干净才进屋,出行极不方便。

说起人畜饮水,一直以来是他们家最大的难题,要取水就得用木桶到半山腰上的水源点去挑,一个人一早上只能挑4挑水仅够一天吃,洗菜的水用来喂牲畜,洗脚水用来拌煤炭。要烧煤还得先找车子拉到村子下面的路上,用背篼一回一回背上去。20世纪70年代,这里的生活更是苦不堪言,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一年收获的粮食还不够一家人果腹。吃不饱就吃些草根、蕨包、野菜等,有时出去打点零工,一天仅有两角多钱的收入。

而孩子读书,则要到 1.5 公里外的学校去上学,如果遇到下大雨河沟涨洪水,就要家长护送去学校,放学回来,孩子满身都是泥巴。

在王清香的记忆里,2009年应该是他家人居环境大改变的转折点。

当时,镇、村两级干部动员王清香易地扶贫搬迁,说在现在的乐利新村位置新建一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当时想着“住惯的山坡不嫌陡”,加之修新房自己还要补一笔钱进去,就没有答应,村干部做了好几次工作,给他讲搬迁后的好处,终于打动了王清香的心。

新建村子前,这里只是一条土沟,两旁长满杂草,沟边没居住几户人家,大家生活随意性很大,乱丢垃圾,环境卫生意识淡薄。

2016 年,在政府项目资金、挂钩帮扶单位与爱心企业的大力帮助下,对新建村子进行了统一的风貌改造,对河沟两面挡墙进行加固;新建了公共服务设施;对街道进行了硬化与绿化,整个村子焕发出勃勃生机。这就是乐利新村。

5 月 21 日,记者来到乐利新村,看到了“全国文明示范村”的鲜红牌匾,感知这里发生的变化。乐利小学、乐利幼儿园、乐利老年活动中心、乐心湖公园、便民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硬化的公路一尘不染。王清香说,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感到很幸福。

在老年活动中心,门前一块巨大的石头上镌刻着“乐在当代、利泽千秋”八个大字。王清香在石碑前欢快地说起了快板书:“乐在当代讲奉献,利泽千秋惠民生;书记一语乾坤定,彝乡旧貌变新村……”

今昔对比,王清香说,他做梦都没有想到会生活在这么好的环境里,每天吃完饭,村民都会来广场跳舞,老人们到活动中心打扑克、下象棋。

“ 现在的生活真好,农民种地有补贴,孩子上学免学费。像我们这样满60岁的老人还可以领到养老金,困难的家庭还有低保金……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老王高兴地说。

审核:彭念敏   责任编辑:李丽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彭念敏
责任编辑:李丽娟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