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19-05-17 09:50无论在哪,家乡始终是令我魂牵梦绕的地方,家乡的水、家乡的山、家乡的人总叫我无法忘却,深深印在大脑中,时时想起。我的家乡在彝良县的大山中,20世纪90年代是著名的穷山沟,不通电、不通路,自然灾害频发,高耸入云的群山把乡亲们团团围住,想走出来太费劲了。村民们的房屋大多是依山而建、顺河而居,在我记忆中都是草房、瓦房、杈杈房。勤劳朴实的乡亲劳作一年能解决温饱就不错了,生活很苦、很累,他们像《平凡的世界》中孙家两兄弟,与命运殊死搏斗,盼望着生活好起来。村民唯一的生存就是种苞谷、种洋芋,全村很难找到一块开阔的平地,陡峭的山坡上种满了庄稼,弯曲的小路把贫瘠的土地划分在S形里,可谓是“开荒开到山尖尖,种地种到天边边;石旮旯里刨苞谷,哄饱肚皮不赚钱。”
1995年我来到龙海集镇上中学,正赶上龙海中学的全盛时期,教学成绩在全县数一数二,每年都有十几个、几十个考上昭通中等师范学校、中等专科学校的学生,现在这些学生大都成为各行各行的骨干,知识改变了命运,也摆脱了贫困,这要感谢那一代老师,更要感谢教我的老师。
老家镇河村离龙海集镇较远,当时属全乡最落后的一个村,走路要用4个小时左右,每当别人问起我家住哪里?心里总有一种自卑感。读初中时我很努力,当时不明白初中三年可以改变今后几十年的命运,只是父亲说了无数遍要努力,怕他失望所以特用功。上学时,每两周放一次假,这是最高兴的事了,不怕山高路远,什么事都挡不住回家的脚步。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我参加工作近17年了。在这17年里,家乡发生巨大变化,路通了、电来了、水来了,前几年修通了到村柏油路,现在从村里到镇上只要45分钟,每天都有客运班车跑营运,老板就是初中同学。通讯也告别了“靠喊”的原始状态,家家户户有手机,识点字的中老人年也玩微信、抖音,逢年过节微信群里更是热闹,忙着抢红包。30岁左右的年轻人,告别了父辈刀耕火种的生活,外出务工挣钱成为首选,小时候村里的几个伙伴都已在浙江省嘉兴市安家了,时不时会开着小汽车回来“炫耀”。在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下,村民们也住上了舒适、漂亮的房子,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电进入寻常百姓家,一进村公路旁到处停放着的小汽车、摩托车。
生活富了、生活好了、环境美了!当年开荒的地方也退耕还林,满山是绿色。河水也收敛起暴躁的脾气,已经20多年没有破坏房屋和庄稼,当年受洪灾的乡亲也早过上了安宁、富裕的生活。近年来,村里响应昭通市委的号召大力发展天麻产业和竹产业,全村有大部分人家种植天麻,每年平均收入有10万元。
家乡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方面取得了大发展,我为家乡自豪,为这个伟大的时代自豪,给家乡点赞!给祖国点赞!
来源:作者 马仁坤(供职于市委办公室)丨昭通日报3版编辑 陈允琪丨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