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春到龙头山——龙头山村民的新生活

 2016-04-01 09:04  来源:

本网讯(记者 张广玉)三月的春风,吹拂着昭通市鲁甸县龙头山镇的山间梨树和桃树,果树的花朵如调色板一样,一块一块的,红白相间,掩映着刚刚建起来的灰白色调的民房,如一幅幅田园风光照片挂在群山之间。鲁甸“8·03”地震,虽然震倒了灾区的房屋,但震不倒灾区群众的精神。经过一年多时间的重建,地震灾区一栋栋抗震房拔地而起……

2016年3月30日,云南省鲁甸县龙头山镇正在重建中的航拍全景。(车应华 摄)

2014年8月3日,鲁甸县龙头山镇发生6.5级地震,使鲁甸、巧家两县遭受重创,震中龙头山镇更是毁坏惨重。2015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鲁甸地震灾区时作出重要指示,坚持把恢复重建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举全市之力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今年 3月30日,记者再次到鲁甸县龙头山镇进行采访,集镇重建已经初具规模,一栋栋白墙青瓦的楼房高高矗立,连成一片,学校和医院已经投入使用,道路和公共设施正在进一步完善当中……

一年半时间,灾区人民把那突如其来的灾难带来的伤痛深埋心底,携手共建新家园,让青山见证乌蒙儿女不屈的精神和不向灾难低头的坚强意志。

村民邹体富:“新家的感觉很温暖!”

在甘家寨集中安置点,一栋两层楼的庭院院墙外面,横挂着一幅大红标语,上面写着:“总书记,我们搬家了!”这家的男主人名叫邹体富,今年71岁,是龙头山镇村民。邹体富老人对我们说:“搬进新家,感觉很温暖!”

2014年8月3日,鲁甸发生6.5级地震,鲁甸县龙头山镇龙泉社区甘家寨村民小组出现大面积山体滑坡。村子原有61户270人,在地震中有51人遇难。之后,当地政府在鲁甸县小寨镇设立抗震救灾过渡安置点,并成立甘家寨红旗社区,安置甘家寨受灾群众。

2015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鲁甸地震灾区视察时,到甘家寨红旗社区看望受灾群众,就走进邹体富老俩口和孙子住的帐篷看望了他们,这让邹体富老人一家倍感安慰。邹体富永远也忘不了总书记看望他们时的情景,他向记者描述了当时的经过,总书记摸了摸棉被:“暖和不暖和?”又指着帐篷问:“都加厚了?”尽管过去一年多了,邹体富老人感觉如在昨天,描述起来满脸笑容。同时,使其他受灾群众也倍受鼓舞,极大地树立了追求新生活的信心。

2015年12月,甘家寨村民小组受灾群众结束了他们的帐篷生活,搬回龙头山镇甘家寨集中安置点,住上了新房子。89户群众集中连片建起户均100平方米以上的两三层漂亮新楼房,家家户户院子里挂上了红灯笼,大门贴上了感恩共产党的对联,客厅里挂着习近平总书记和灾区群众的合影。

孤独老人谢维礼的生活有了保障

谢维礼老人今年64岁,他是龙头山镇龙泉社区谢家营盘村民小组的村民。

在2014年8月3日发生的地震中,谢维礼的两个女儿和四个外孙都遇难了,只剩下他孤身一人。在灾后重建中,政府补助5万元,余下的部分由昆明堪察设计院进行帮建。目前,谢维礼自己没花一分钱,也搬进了分给他的107平方米的二层小楼里。

地震前,谢维礼是种植花椒大户,虽然一部分花椒树在地震时被破坏了,仍然剩下200多棵。除去肥料和请人摘花椒的钱,一季下来,谢维礼仍然有5000元左右的收入。除此之外,谢维礼的养老保险每月有60元,低保有120元,一年7000元左右的收入,使谢维礼的生活有了保障。“逢年过节,各级领导还到我家里来看望我呢,给我送大米和食用油等。”采访快结束时,谢维礼说。

记者从龙头山镇一位工作人员那里了解到,今后,有相关扶持补助等政策时,他们会优先考虑像谢维礼类似条件的老人。

2016年3月30日,云南省鲁甸县龙头山镇甘家寨集中安置点,社工邹俊在社工服务站教孩子们认字。

16个孩子和他们的两个“妈妈”

“我们国家一共有多少个民族呀?”“56个。”在甘家寨社区服务站内,随着社工邹俊的提问,几个孩子用稚嫩的声音齐声回答着。

当日,社工邹俊带领10来个孤儿读书认字,而自己只有一岁多的孩子只能放到儿童车里,任由他一个人玩耍。

地震发生后,一大批社工便在灾区开展各种服务,特别是照顾地震后成为孤儿的社工,工作更是辛苦。甘家寨安置点社区服务站的社工甄选丽告诉记者,他们比当妈妈的受的苦还多,年龄小的孩子干脆喊她“妈妈”,这让还没结婚的她很不习惯,不过慢慢地就接受了孩子给她的称呼,于是,其他孩子也跟着喊了起来,她一个就成了拥有16个孩子的“未婚妈妈”。

说起苦,邹俊最有体会,她带一个孩子都感觉累,和甄选丽两人带10多个孩子更苦,一天到晚疲惫不堪。不仅如此,她们两人还经常帮老人打豆浆、测血压等,她们的工作远远超出了社工的服务范围。

经济意识超前,村民甘正泉开客栈

住房解决了,今后如何生活?这对于49岁的村民甘正泉来说,他的经济意识比较超前,是甘家寨集中安置点第一个开客栈的人。

甘正泉是一位微型车客运司机,因地震时他在外跑业务而因此躲过一劫。更幸运的是,他们一家5口人都没有受到伤害,然而,300多平方米的房子却被埋在了滑坡体中。

在灾后重建中,甘正泉三个户头获得15万元的补助,香港红十字会捐助了6万元,他个人又贷款30万元修建400多平方米的房子。为了今后的生计,她利用12个房间开了一家客栈。虽然,目前的生意不是很好,但相信不久的将来,随着龙头山集镇的旅游开发,客栈的生意一定会好起来的。

镇党委书记李善云震后的500多个日日夜夜

李善云是鲁甸县龙头山镇党委书记。地震发生时,他在昭通市侨通公司挂职锻炼。得知震中在鲁甸县龙头山,没有谁通知他,他就急速驱车向龙头山镇赶,车走不了了,就徒步前行。一路奔跑,一路攀爬,拼命赶路。刚到,他就接到了县委组织部的电话通知:要求他立即返回龙头山,组织干部群众抢险救灾。他在电话中报告道:“我已经到达龙头山!”

地震的惨状几乎让他窒息,群众的伤亡让他痛彻心扉。容不得多想,他立即着手组织干部群众抢险救灾。当他往废墟深处走去时,几位群众拉住他的手说:“书记,里面非常危险,你不能再往前走了!”感动之余,他只有一个念头:尽可能多地找到活着的群众,把他们转移出来。

8·03地震,李善云的哥哥、侄子、婶婶以及弟媳四位亲人遇难。事后,有人问他,“地震时你忙着指挥抢救群众,你自己的亲人遇难了,家人没埋怨过你?”这个如同刀割般的问题,让李善云的心一下子崩塌了。他颤抖着嘴唇轻声说,“嫂子曾给我打过电话,让我去看哥哥最后一眼,但我没时间啊!”一时间,李善云的铁骨柔情让我们动容。

2015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鲁甸地震灾区视察时,握着李善云的手约有半分钟,问道,“你就是镇党委书记?”李善云回答,“是。”当时的李善云心里感到非常踏实,既是一种鞭策,也是一种鼓舞,同时也感受到自己肩上的责任与担子更重了。

就是这样一种动力,使李善云灾后重建中坚守了500多个日日夜夜,只有老人生病时,他才请假回去看一下。李善云说:“今后,龙头山镇将建地震遗址纪念馆和逃生体验馆,并依托境内的乐马厂古银矿遗址,申报国家3A级旅游景区,打造特色旅游集镇,大力发展服务业,解决当地群众就业。同时,打造花椒、辣椒和核桃特色产业,助民增收。”

李善云对未来充满憧憬,他说:“下一步,都(匀)香(格里拉)高速将途经龙头山镇并设立交,届时,龙头山镇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群众一定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

 

审核:   责任编辑: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