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求是网
2019-04-19 15:47◆《求是》记者 王传志 许华卿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系列调研
车进张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村主干道入口处悬挂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张庄考察的巨幅照片。甫一下车,就看到主干道入口处树立的“幸福路”石牌标志。
张庄村“幸福路” 河南省兰考县委宣传部供图
“幸福路”这个名字,是村里人为纪念摆脱贫困而起的。2017年2月,河南兰考成为第一批脱贫摘帽的国家级贫困县,张庄,也摆脱了贫困,奋斗在了奔小康的路上。为纪念这个历史性的时刻,张庄把村里的主干道命名为“幸福路”,寄托着村里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见证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幸福的种子
160多年前,黄河于河南兰考县铜瓦厢决口改道。张庄,曾是九曲黄河最后一道折弯处,84个风口中最大的那个,泥沙沉积、河道风劲,沙丘遍布,贫困凋敝。据兰考县志记载,新中国成立前的100多年间,兰考被风沙掩埋的村庄就有63个。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幸福的种子”种下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党领导人民战天斗地,首先进行了引黄灌溉济卫工程。它和治理海河工程、荆江分洪工程、官厅水库工程一起,被称为新中国初期的四大水利工程。
1952年10月30日,毛泽东同志在考察黄河途中,专门来到当年铜瓦厢黄河决口改道的地方察看,向陪同人员了解了当年黄河决口的情况,并询问了固堤防洪的一些措施。这个地方离张庄仅数里之遥。“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正是毛泽东同志在随后的考察中提出来的,这句话后来广为流传,成为动员和激励几代人治理黄河的响亮口号。
毛主席视察黄河纪念亭 许华卿/摄
正是在十分困难的时期,党把焦裕禄同志派到兰考担任县委书记。1963年,焦裕禄一上任就来到张庄,通过实地调研考察,找到了治理风沙的好办法——“贴膏药扎针”,打响了治理“沙害”的第一枪。在他带领下,兰考干部群众开始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向“风沙、盐碱、内涝”宣战的“除三害”运动,终于治住了风沙,为兰考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基础。焦裕禄精神也因之广为传颂弘扬,成为我们党的宝贵财富。
…………
回看走过的路,我们会发现,历史,虽有一种不堪承受之重,但幸福的种子却早已种下;站在历史的风口,远眺前行的路,我们才更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才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
幸福日
2014年3月17日下午,正在河南省兰考县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张庄考察。
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叮嘱当地干部要切实关心农村每个家庭特别是贫困家庭,通过因地制宜发展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要进一步把农村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多渠道发挥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村民一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张庄村老村室 河南省兰考县委宣传部供图
这一天,揭开了张庄摆脱贫困奔小康、实现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
这一天,是张庄人永远难忘的日子,是他们的幸福日。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张庄人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求,见事早,行动快。
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的村党支部书记申学风认为,“把农村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抓住了张庄摆脱贫困的牛鼻子。“党是领导一切的”,要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他说,结合工作,我想了很久,越想越感到离开共产党的领导,啥都做不成,必须把基层党组织建强建好,想办法把党员管起来,把党员的旗帜树起来,让党员干部动起来。
5年来,张庄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持“党建引领、产业支撑、政策助力、旅游带动”,在“脱贫攻坚、党的建设、产业发展、美丽村庄”方面重点发力,产业经济、乡风文明、村容村貌、乡村治理、党的建设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先看张庄摆脱贫困的经济账——
“让有能力的人发展产业,让没有能力的人参与到产业发展中,带动了更多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张庄先后引进洛阳奥吉特菌业、兰考鑫浩食品、兰考坤禾农业等企业,发展春秋大棚种植兰考密瓜171座,小杂果采摘园115亩,南美白对虾312亩,支柱产业得以培育,脱贫的基础打得牢。
“看得住家,守得住娃,照顾了妈,还能挣钱养家”,参与张庄布鞋手工制作的妇女形象地形容道。张庄通过发展纯手工制作布鞋等特色产业,实现了1100余名村民就业,300余名外出打工人员返乡就业创业。
张庄充分发挥红色资源和自然资源优势,实施“乡村旅游、红色旅游,双轮驱动”的旅游发展思路,通过发展旅游实现稳定脱贫,特色旅游产业链也逐步形成。村民游文超,作为一名老党员,不仅带头开办民俗旅馆,还积极发挥老党员的示范作用,带动33家农户发展农家小院。
仅仅过去4年,2018年张庄人均收入达到11600元,比2013年翻了一番还要多,建档立卡贫困户从2014年的207户754人缩减到12户22人,贫困发生率降为0.8%。
再看张庄摆脱贫困的文化账——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
“雨天一地泥,刮风一脸土”,乱堆乱放,旱厕露天,蚊虫滋生,污水横流,是5年前张庄的真实写照。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村里的党员干部带头,坚持每天早晨六点开始1个小时的义务劳动,带领群众打扫村内卫生。90岁高龄,有着68年党龄的老党员李大鹏,去世前坚持每天佩戴党徽,参加义务劳动。
这是什么的力量?这是信仰的力量。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
5年来,张庄在摆脱贫困的同时,也在“洗脸”“洗心”,村容村貌村风改善和村民文明素养提升初见成效。“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张庄写出了新时代的田园乐章。
张庄村桐花书馆 许华卿/摄
如今的张庄:硬化的道路、统一收集处理的污水、水资源再利用;打造花园式庭院、“桐花书馆”;举办“幸福家园”大讲堂;开展文明家庭、美丽庭院评选;加强红白喜事管理;成立“兰考县东坝头梦里张庄”艺术团,先后排练《焦裕禄》《朝阳沟》《花喜鹊》等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剧目和一些自编自演的“三句半”等节目,免费为大家演出,特别是编排了以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寄语为主旨,由本村学生进行表演的手语舞《堂堂正正一辈子》,深受喜爱,深深陶冶着村民们的情操。
……
脏乱差的环境、游手好闲,赌博酗酒等已成过往;孝老爱亲、互助友爱、村容村貌村风天天向上。“以文化人”“以德润心”,正如此时兰考遍地的泡桐花开,结出了沁人心脾的芬芳。
几年来,张庄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镇”,“河南省文明村镇”、“开封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兰考县先进基层党支部”、“兰考县美丽乡村红旗村、产业发展红旗村、乡风文明红旗村”等荣誉称号,不仅摆脱了贫困,而且从“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变成了今天的“幸福村”。
破译“幸福密码”
基础差底子薄的张庄,在短短几年实现脱贫奔小康,豪情满怀地命名主干道为“幸福路”。张庄人的“幸福密码”到底是什么?
“我会一辈子听党话、跟党走,按总书记给咱绘的图走。”
——张庄老党员游文超满怀感恩地道出了张庄人的“幸福密码”,也道出了张庄人对党、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无比爱戴之情。
“感党恩、跟党走”,这是张庄宣传栏中的话,也是张庄人发自肺腑的心里话,因为他们知道,党是他们“幸福路”的领路人。
就在张庄人摆脱贫困奔小康的2017年,我们党召开了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为张庄下一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019年3月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和代表们一起热议乡村振兴,就乡村振兴提出更加明确要求:
“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总方针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制度保障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这一个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到张庄,村民们非常激动,更是满满的幸福感。张庄人深知,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为他们描绘了更加幸福的宏伟蓝图。张庄的幸福路一定越走越宽广,幸福越来越绵长!
张庄,只是新中国千百万村庄中的一个。透过张庄的变化,我们看到的是党的初心和使命,我们感受到的是党带领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几千年来的中国人每逢春节都会张贴“福”字祈求吉祥幸福,但有时那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罢了,食不果腹、民不聊生、积贫积弱反反复复萦绕着中国。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人民才开辟了真正当家作出的幸福之路,是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走上了富裕之路,是党的十八大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中国人民已经昂首挺胸众志成城地阔步走在了幸福的大道上。回顾过往,是为了更好地前行。“吃水不忘挖井人”“忆苦思甜记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幸福的路上万年长!”——这就是中国人民的“幸福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