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19-03-22 11:01◆申正勇
最近,上海一蓬头垢面的流浪汉爆红网络,从线上火到线下。一些粉丝从北京、安徽等坐飞机、高铁到上海去看望他们心中的 “国学大师”。记者多方调查核实,沈先生叫沈巍,上海人,已流浪 26 年,没有名校背景,就一普通大学毕业生,曾是公务员,因为 “爱捡垃圾 ”而被劝退。
世俗中,一个流浪汉似乎很难和“老师”“先生”沾边,更别说“大师”了,对于这种流浪街头的底层人士,大家不会过问他姓甚名谁,甚至唯恐避之不及。而对于沈巍就不一样了,网民从四面八方涌来看望他,我想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的学识与他身份的强烈反差引起了大家的好奇。
第一次在抖音上看到他时,一瞬间让我想起了前几年走红网络的“犀利哥”,但犀利哥只有犀利的外形,却不像沈巍有让人叹服的 “硬核”,当把犀利的打扮换成正常的着装,就一普通人而已。
沈巍面对陌生人的镜头,用略带方音的普通话讲《左传》《尚书》,谈企业治理,谈各地历史文化、风土人情,还告诫人们“善始者众,善终者寡”。有的网友因此赞叹:“天呀,比我们导师有水平多了。”
当有人夸他读书多时,沈先生说:“不是我读书多了,是你读书少了。”
他这么随口一说,却说到了点子上,也刺痛了现代大多数人的神经。在一部手机走天下的今天,自觉主动读书的人越来越少,尤其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远远不够。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对于中华儿女来说,是取之不绝、用之不尽的宝库,诸如天文、地理、医术、哲学等等,而我们却端着金饭碗去讨饭。沈巍算是另类中的另类,即便风餐露宿也一直坚持学习传统文化,这恰恰是其网上网下受到追捧的重要原因,这也折射出了当下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回归趋之若鹜。
沈先生还有一句名言说:“我不是穷,是我的理念把我搞成今天这个样子。”
他说的理念就是“垃圾分类”。因为从小喜欢读书,但因为家里穷,于是只能捡垃圾卖了买书,后来他一直保持捡垃圾的习惯,工作后因为 “爱捡垃圾 ”而被劝退。即便如此,他仍然一如既往地坚持,并身体力行地搞垃圾分类。他的这个环保行动,被家人、单位和社会视为另类,将其拒之于正常生活的大门外。在很多国家,垃圾分类是小孩子都能做的“举手之劳”,但实事求是地说,在我们身边,尤其是不发达的三四线城市,别说垃圾分类,能有数量足够的垃圾桶已经算是文明层次较高的城市了;人们能自觉地把垃圾丢进垃圾桶已经算是素质较高的了。说起这些,我们衣冠楚楚地站在衣衫褴褛的沈先生面前,是不是有些无地自容?当然,沈先生一个人的力量面对海量的垃圾,真的微不足道,靠他一个人,别说一辈子,就算他能无限地转世也无法完成垃圾分类,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相关部门至少得提供足够分类的垃圾桶呀!
沈先生还有一句名言:“你想红,没红;我不想红,红了。”
这句话把沈先生的和一些蹭热度网民的心态说透彻了。看得出来,沈先生是单纯的,他单纯地看书学习、单纯地做垃圾分类。而网上网下围观他的人是复杂的,除去一些单纯看稀奇、献爱心的人,更多的是怀着各种目的去蹭热度。比如,传播平台本身是不是想推火这个事件从而“激活”更多的用户?有朋友说,他正是因为想看沈先生才下载注册了“抖音”。又比如,网友疯狂地转发视频是不是想吸引更多的粉丝?再比如他身边的“知性大妈”和所谓的“四个女弟子”,要不是为了蹭热度,谁有时间整天一门心思地伴随在一个流浪汉左右?这符合基本的常识和逻辑吗?甚至还有人喊出:要想红,就去看望沈老师。这就是大张旗鼓的网络碰瓷嘛。目的就是通过关注沈先生,而引发网络关注自己。
当然了,关注行为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如果这种关注能引发社会更多的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垃圾分类的关注,那么,这种关注意义就重大而深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