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2018 昭通13.11万贫困群众搬出大山!

 2019-02-27 10:39  来源:微昭通

云南日报记者 沈 迅 蔡侯友 谢 毅2018年,昭通市13.11万贫困群众搬出大山。

在2019年1月19日召开的中共昭通市委四届四次全体(扩大)会上,市委书记杨亚林代表市委常委会作的报告振奋人心。

昭通是全国全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2016年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13.37万人。2017年,经过精准识别回头看,精准锁定易地搬迁人口为8.83万户37.65万人,占全市贫困人口的33.2%。

易地扶贫搬迁是打赢脱贫攻坚大决战的重中之重,也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在这场输不起、不能输的战役中,为彻底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难题,昭通市深入实践“133”工作思路,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贫困群众挪穷窝断穷根的首要扶贫任务和重大民生工程,坚持以易地扶贫搬迁为支撑,同步推进全市城乡人口分布格局重构、产业发展结构重组、山区自然生态环境重塑,探索创新“进城、入镇、进厂、上楼”安置模式,全面启动28个集中安置区建设。13万多贫困群众挪穷窝断穷根,过上了新生活。

精准锁定 应搬尽搬


“住的是椽架房,走的是羊肠道,喝的是望天水,吃的是苦荞饭。”以前在高寒山区过的苦日子,68岁的永善县茂林镇冷米村村民梁开才记忆犹新。

以前,梁开才一家住在海拔2700多米的高山上,村里气候冷凉、山高坡陡、交通不便,贫瘠的土地只生长苦荞,长不出包谷洋芋,一家人辛辛苦苦几十年依旧不能摆脱贫困。

去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帮助下,梁开才和100多户乡亲一起从高山上搬到冷米村大坪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家家户户住进新房、走上水泥路、喝上自来水、有了新产业、过上新生活。

冷米村安置点的变迁只是昭通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一个缩影。

昭通作为全国全省脱贫攻坚主战场,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绝对贫困人口多。在全市2.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山区、半山区高达96.4%,敏感脆弱的生态环境、地形复杂的贫困地域、数量庞大的贫困人口交织叠加。随着脱贫攻坚深入推进,至今还未脱贫的群众大部分生活在偏远高寒山区、生态极端脆弱地区,甚至是自然保护区。“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成为全市最大的现实。

为扣好精准识别“第一粒扣子”,2017年昭通市开展了贫困对象精准识别摸底调查,以县区为主体、行政村为基本单元、农户为基本对象,派出3447支工作队,2.36万名工作队员走访核查农户129.73万户529.06万人,全面核查户籍、收入、住房、教育、务工、卫生、低保等信息,全市精准锁定未脱贫对象27.5万户113.37万人。

在此基础上,又深入开展“村村清户户清”行动,把自下而上的精准、自上而下的统筹相结合,整合村组干部、挂包干部和工作队员等各方力量盯到村、抵到户,开展全覆盖、无遗漏排查分析和梳理把控。通过聚焦“六类区域”,按照“能搬则搬、应搬尽搬、整村搬迁”的要求,精准锁定易地扶贫搬迁对象8.83万户37.65万人,其中新增搬迁人口5.28万户22.89万人。

精准锁定,能搬则搬,应搬尽搬。一场以贫困群众挪穷窝断穷根的易地扶贫搬迁硬仗,在磅礴乌蒙山的崇山峻岭间全面打响。

集中安置 整村搬迁

走进昭阳区洒渔镇联合村余家大冲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思源馨居,一栋栋青瓦白墙、风貌统一的特色民居排列整齐,干净平坦的石板路、功能完备的卫生室、居中布局的小广场、便民适用的活动室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这里是余家大冲自然村96户391名群众的新家园。

“搬出大山就是好!感谢共产党,感谢各级党委、政府帮助我们建设美丽新家园!”69岁的安置区群众李家芬高兴地说。现在房子住着安全舒适,学校医院都在家门口,村里还有特色养殖专业合作社,汽车、摩托车能开到家门口,“做梦都没想到这辈子还能搬出大山过上新生活。”

在省、市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昭阳区对余家大冲群众实施整村搬迁,在交通便捷的地方统一规划建设住房及公共配套设施,采取引导群众发展特色产业、设置公益性岗位、加大劳务输出培训等方式,不断增强搬迁群众的后续发展支撑。

易地搬迁是脱贫攻坚中难啃的“硬骨头”,如何让37.65万人挪穷窝断穷根能发展,按照“能搬则搬、应搬尽搬、整村搬迁”的要求,昭通积极探索出创新“进城、入镇、进厂、上楼”集中安置模式,坚决把生态脆弱地区贫困群众彻底搬出大山,彻底斩断贫困群众与深度贫困地区、生态脆弱地区的直接联系。

截至目前,全市已有13.11万贫困群众彻底搬出大山,住进新房过上新生活。2019年,昭通还将完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24.54万人。目前,全市28个新增集中安置区建设正酣,将在中心城区、县城、中心集镇分别安置10.98万人、10万人、1.91万人,集中安置比达93.28%,其中整村搬迁人口占新增搬迁人口的33.01%。

人口重构 产业重组

“搬进城来变化大,一家人不仅住上电梯房,我们夫妻俩还成了‘双职工’。”说起搬迁入住幸福馨居小区的幸福生活,昭阳区靖安镇碧海村的易地搬迁群众陈启贵十分高兴。

幸福馨居易地搬迁安置点位于昭阳城区北部新区,紧邻昭阳工业园区,交通便捷、基础设施完善,医院、学校、就业等优势资源聚集。2017年12月初,和陈启贵家一样,来自昭阳区炎山、田坝、靖安等乡镇的易地搬迁群众624户2583人喜迁新居开始新生活。

“以前在大山上脸朝黄土背朝天,辛辛苦苦一年收入不到两万块钱。现在搬进城来,在家门口上班,一年的工资收入超过6万元。”陈启贵介绍,入住新居后在小区扶贫工作站的帮助下,他在小区当保安,妻子在小区附近的工业园区服装厂上班,夫妻俩每个月都有5000多元固定收入。

为解决好搬迁群众的后续发展问题,昭阳区统筹园区、物业、家政等行业资源提供就业岗位,积极开展以脱贫志向、思想观念、生活习惯、就业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就业培训,因人因户落实产业、就业、社会保障等后续帮扶措施,确保搬迁群众实现挪穷窝断穷根。

立足 “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实际,昭通市在实施大规模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坚持脱贫攻坚与生态修复相结合,打破县域及城乡区划,统筹考虑基础设施、产业培育、退耕还林、转移就业、公益岗位、土地增减挂钩政策等配套,着力推进城乡人口分布重构、产业发展结构重组、山区自然生态环境重塑,让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里的贫困群众搬出大山,进城入镇、进厂上楼,过上新生活。

为实现“搬得出、稳得住、持续能发展、群众较满意”目标,昭通市在实施大规模易地搬迁的同时,强化安置区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同步规划建设学校、医院、市政基础及商业服务等公共设施,超前谋划“扶贫车间”、产业基地、公益岗位、转移就业等发展支撑,千方百计盘活迁出地的承包地、山林地、宅基地“三块地”,探索开展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切实让广大贫困群众搬得出更稳得住。

据介绍,目前,全市在已经实施易地搬迁13.11万人的基础上,到2019年底前,还要把24.54万人搬出大山,其中22.89万人在城镇集中安置、1014个村寨实施整村搬迁,不久的将来即可实现农村居民向城镇居民、产业工人的转变,敏感脆弱、人地矛盾突出的山区生态环境将得到全面修复。

记者手记

为易地搬迁

首战告捷点赞

13.11万贫困群众彻底搬出大山,昭通市易地扶贫搬迁首战告捷!

昭通是全国全省脱贫攻坚主战场,随着脱贫攻坚深入推进,越往后任务越艰巨,越深入遇到的 越是“硬骨头”。2016年以来,昭通深入实施大规模易地扶贫搬迁,积极探索“进城、入镇、进厂、上楼”模式,实行一步进城入镇集中安置,让13.11万贫困群众彻底挪穷窝断穷根过上新生活。

易地扶贫搬迁既是首要扶贫任务,又是重大民生工程。如何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考验着广大党员干部的政治担当,展示着基层扶贫干部的过硬作风。长期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扶贫干部,用辛勤、汗水乃至生命换来贫困群众几代人的幸福,办成了这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实事大好事。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13.11万贫困群众不仅搬出大山,更迎来了新生活、新希望。

审核:   责任编辑:聂孝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聂孝美
标签 >> 昭通脱贫攻坚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