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19-02-19 19:44特约评论员 申正勇
因为身为博士后的翟天临不识知网,被扒出论文抄袭学术不端。因此牵扯出北影和北大招生丑闻,北京市纪委市监委也介入调查。
一个翟天临咋就犯了全民的众怒呢?原因很简单,他所就读的这些学校都是全国万千学子心中圣洁的殿堂,为了能上这些学校,有多少莘莘学子废寝忘食,甚至达到“头悬梁、锥刺股”的苦逼境界,都未必能如愿以偿。但是,翟天临却能剑走偏锋,不费吹灰之力就拿到入场券。对众多寒门学子来说,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对翟天临们来说,却得来全不费工夫。如此这般,焉能不被千夫所指?!
网民潮水般的怒骂,其实是翟天临从万千寒门学子心上踩出来梦碎的声音。
当然了,对于这个丑闻不能骂完就完了,需要让它对社会发生点正能量。
如何发生正能量呢?这个事件得这样来捋一捋。
近些年来,随着教育的发展和就业形势的加剧,考研热持续升温,很多有理想有抱负的莘莘学子通过攻读硕士、博士、甚至博士后,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水平和能力,为社会做出了贡献。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不少人拿学历目的就是为了“镀金”,硕士、博士读完后除了多一两个本本,能力和水平并没有多大长进,甚至还小事不想干,大事又干不了。他们读书不是学以致用,而是学以致“炫”,介绍时,名字前面一长串头衔,一张嘴却不知所云,一动手却不知所措。这恰如一尊泥菩萨,虽然全身鎏金,除了增加一些光环外,并没有改变泥巴的内里,并没有提升自己的“法力”,这样的鎏金又有多大意义呢?
攻读硕士、博士乃至博士后,直接目的是提升自己的理论研究水平,最终目的是让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如果按照这样的目的来设置考研,那应该是宽进严出,让更多人拥有进入课堂的公平机会,而这本身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要能拿到必须的学分、完成必要的论文、完结过硬的课题,一句话,就是要通过学习增加自己的“功夫”和“法力”。但是,我们现行的读研制度很大程度上还是“严进宽出”,从高考开始“一锤定音”“一考定终身”的现象还很普遍,所以千千万万想致力于学术研究的学子,却被入门考试挡在了冰凉的大门外。
翟天临事件暴露出了一个隐藏已久的秘密,就是对于这些有着特殊社会资源的人可以“宽进宽出”,以至于可以做一个习惯抄袭剽窃又不识知网的博士后。这些问题原因在哪儿呢?对于中国教育,法律的红线到底在哪儿?规矩的边线到底在哪儿?道德的底线到底在哪儿?公平的基准线到底在哪儿?
这些问题如果解决好了,就不愁出不了有独立思考的学子,就不愁出不了有真知灼见的专家,就不愁出不了能引领时代的大家;如果解决不好,“翟天临”只会越来越多,万千学子将不再有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