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19-02-19 15:12◆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建忠
近些年来,为了发展经济,很多地方都在招商引资方面下足了“绣花”功夫。有的地方出台了优惠政策,有的地方加大了硬件投入,都在为打造好的营商环境而努力。总之,能够设身处地为外来企业落户本地着想,的确是件不可多得的好事。
但是,有一个现象也值得注意,那就是招商引资项目虽多,能够落地的却很少。究其原因就是一些地方只关心“招商”而并不注重“养商”所致。君不见,有的地方煞费苦心把商家和企业引进了本地,却并没有按照“承诺”去为商家办事,有的还故意设置一些“障碍”,干一些“雁过拔毛、杀鸡取卵”的事情。结果让商家和企业大跌眼镜,心寒失望,最后不得不撤资走人。
民间投资是反映经济活跃程度、增强经济内生动力的关键因素,也是衡量各地营商环境优劣的重要指标,正所谓“好的营商环境好比空气、阳光和水,企业一刻也离不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这就充分说明了一个道理:只有以诚相待,采取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不断建设和优化营商环境,才能更好地做到招商、亲商、安商;只有让外来的商家和企业真正享能够受到当地招商政策的红利,他们才愿意发自内心地为振兴一方经济服务、出力。
我们看到,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为什么能够迅猛发展,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把企业奉为“上帝”和“主人”,不但能够为其创造优越的营商环境,而且还能够打破常规为企业发展开辟“绿色通道”,做到特事特办、急事急办。
招商不“养商”,最后一起伤。我们说,完成招商工作,只是迈出了关键一步,更重要的事情还是后面的“养商”。生个孩子不算难,把孩子养大却并不容易。对待外来的商家和企业,我们也要有“保姆式”的情怀和耐心,决不可开“空头支票”去忽悠人,要一项一项真正把政策落实到具体行动中。真情招商,更要真心“养商”。惟其如此,我们所做的事情才符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为实体经济打造宽松的融资环境”的要求。否则,光招商而不去精心“养商”,到头来所谓的招商引资也只能是停留在纸面上的几个“数字”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