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19-02-15 09:07◆龙旅权
德隆村地处云南省镇雄县东北,守滇、黔、川三省极边之要,全村以彝族居多,村子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溶洞遍布。
德隆村东临贵州省七星关区林口镇迎丰村,北连四川省叙永县水潦乡,村东面、北面以河划省界,镇雄县境内全长百余公里的赤水河与七星关区静静流淌过来的渭水河在德隆村白车处交汇,流入赤水河汇入长江。一河之隔,三省相望,雄鸡一鸣,三省皆闻,“鸡鸣三省”之称由此而来。
德隆村因世居彝族且为夷目安德隆所居,故得名德隆,民间常以安多倮呼其名。旧时的陇氏土司土目都称“官家”,凡陇氏土目住过的地方都称一个“官”字,德隆村现在的官寨村民组,就是原来的乡绅陇伯英居住的地方,叫“官寨”。陇伯英住宅典雅幽深,包括了四合院和碉楼,解放后被征用作为学校一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其门联是:治家于抗战建国以后;解甲于青山绿水之间。现在,学校修复的围墙仍然保留了“人字墙”原貌,美观而又坚实。花园旧址仍在,一棵百多年的桂花,每年八月依旧飘香,见证着风雨飘摇的岁月。
明清以来,湖北、四川、贵州等地移民迁居德隆,德隆开始融入了彝族以外的其他民族。特殊的地理位置、奇异的山川地貌、多样复杂的立体气候环境、各民族民间文化的交融,造就了德隆过往的荒凉、诡异和神秘,造就了德隆人彪悍、善良和宽厚的复合性格。
元朝之前,德隆隶属四川。元朝至明朝洪武十五年隶属云南,洪武十六年至清朝雍正六年隶属四川。雍正四年,云贵总督鄂尔泰数次上书奏请推行改土归流。雍正五年,四川乌蒙土府禄万钟、镇雄土府陇庆侯合谋抗命朝廷俱被平定,清廷将原隶属四川的乌蒙﹑镇雄﹑东川三土府划归云南,下旨“陇庆侯着解送云南审明,其镇雄地方改土归流,归并云南就近管辖”。雍正六年,镇雄改为州治归云南管辖。至此,德隆区划又从四川改隶云南。
历史上,镇雄彝族的统治地位和命运与一个词语息息相关,那就是“改土归流”。改土归流,是明清两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废除土司世袭制度,改由中央王朝派遣流官的一种政治措施。镇雄的改土归流,从明朝嘉靖五年到清朝雍正五年,历经202年,彝族土司势力强大可见一斑。但改土归流之后,陇庆侯支系仍掌握有土地财产,借土司残余势力,发展家业,购置武器,蓄养家丁,自命等级。仆从人员有“内外管事”,大小队长,丫头娃子等,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民国末年,这也就是明清以来镇雄境内土豪多、大烟多、枪弹多、土匪多的原因。
彝族土司势力之间的明争暗斗以及和朝廷的拉锯式较量中,导致了兵患和匪患对德隆这块土地上民生的摧残,加上官、兵、商之间对烟土利益的觊觎,加剧了德隆民生的凋敝。为了规避匪患的骚扰,陇氏家族势力除了自己的碉楼和官寨之外,还拥有了保卫自己家财的营盘,他们的营盘就是靠崖而居的悬崖洞穴,德隆至今还残存有白鹤洞、岩脚营盘、魏家花园、岔河营盘旧址四处,每处营盘门口皆有木板吊桥,吊桥有专人看守以防土匪的偷袭。乡绅家的营盘中养有兵丁,存有枪支,放有烟土和银元,喂有猪。土匪就冲着这三样东西玩命搏击。因为乡绅营盘的特殊地形,抢劫的土匪多数要么命丧黄泉,要么逃至深山密林之中,得手甚少。
德隆及德隆毗邻三省周边匪患猖獗猛于虎,在民国年间尤为突出。溶洞遍布、深山密林、悬崖峭壁、深涧河流和高低不平的特殊地形为匪徒出没打劫、藏匿提供了天然屏障。其中,德隆村边界处棺材岩是土匪聚集和出没的重要关口之一。期间,乡绅刘伯洲倾力治理匪患,民国十五年,毕节乡绅杨继尧给刘伯洲在今镇雄县坡头镇仁和村立了一块功德碑,碑文上书“镇毕蘭联合团游击大队长伯洲刘二老爷德政,借镇邻疆,毕邑东四区大北肇人民等公立”。匪患猛于虎可见一斑,根本原因就是兵灾、荒灾、苛捐杂税和鸦片种植所致。
德隆地处偏僻之所,但从地理路径上说,它是清朝以来从镇雄县城通往四川永宁的主要驿道,此外还可从三岔河、田榜两处前往贵州,另一次要通道就则从三岔河至大麻塘、小麻塘、发窝、桥边、棺材岩通往石里、仁和抵达贵州边境。
与德隆匪患、官府重税相对应的温情故事,就是乡绅陇庆堂的修路德政。
光绪二十八年,乡绅陇庆堂因商贾、乡邻往来涉水不便,便招募当地3户船工摆渡,3名摆渡的艄公分住三省一隅,分别是云南罗吁秀家,贵州张炳之家,四川赵新和家。“鸡鸣三省”河边有岔河义渡碑“永垂万古碑”碑文:“镇雄之北有八十里,下南五甲安德隆属下岔河界河,界连川黔,耸岩深壑,峥嵘万仞,中开鸟道,二水中流,春夏雨淋,则洪水泛滥,波涛万顷,汪洋无际,来往过客每有十天半月之阻,若值资告罄,莫不望洋而呼嗟。至前清之甲辰年,屯主陇君庆堂有鉴于此,不异重资,先为凿开径,继而造船招渡,于民国十六年丁卯之花月,将渡规则镌碑,拟订条约,永垂不朽。嗟呼!一夜之彻,犹载于书,一饭之微,犹传于史,况陇君者不募众之资,不吝一己之费。先修数百年崎岖之路,复施千万人利济之舟,为往来开方便,为子孙仲上根,利人利己,已修善福。懿哉!斯举,余故乐而为之序。岔河施渡,由本年起,及五,腊二月份纸香烛之资,但每人只许收二十文,若有勒索多收,准有其报来本,重罚不贷,各宜周知。”由于乡绅陇庆堂修了渡口、摆了渡船,从今天官寨村民组到三岔河河底又修了约两公里长的石阶路,方便了周边三省乡邻下四川、去贵州、到石里走亲串戚和商贾来往。
从三岔河右侧的渭河逆流而上一公里左右,是田榜、小麻塘村民组,沿河两岸到处是深涧悬崖。在田榜村名组地界内,有一条羊肠小道顺着崖壁脚直通贵州林口迎丰村到林口镇,当年陶三春攻打康兆寅所筑的辘轳坚壁就是从这条羊肠小道上去的,由于没有桥,若遇大雨,山洪暴涨,河两岸往来之人便望河兴叹,偶有急事冒险涉水者,走不到河对岸就被滔滔洪水卷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村人苗族医生项仲才牵头多年,四处奔走募捐,从河底座墩修起了人行便桥,并立有碑记“二水中流,春夏雨淋,则洪水泛滥,波涛万顷,汪洋无际”。从前村中行路难于上青天可以想象。
再顺河逆流往上,到小麻塘村民组地界,崖壁脚有刘家修筑营盘的断垣残壁,解放后改作集体养牛的地方,整个岩脚因水草丰茂而牛羊成群。从小麻塘地界出去往左,是贵州地界林口镇渭河村,往右是从亳都村龙洞、仁和村花果汇流下来的毛椿河。
一个彝族乡绅的善举,让三省之间往来变得不再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