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新华网】三名鲁甸灾区干部的一年间

 2015-08-04 09:30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云南鲁甸8月3日电(记者白靖利、庞明广)抢险救灾、恢复重建、产业发展……鲁甸震后一年,基层干部经历了哪些事情、哪些变化?记者采访了三名镇村干部,以此反映鲁甸地震灾区干部们一年来的生活工作情况。

李善云:楼房代替帐篷是我最大的心愿

再次见到龙头山镇党委书记李善云,他脸上的气色好了很多,身上的衣服也干净利落了。“去年连续好几天没合眼,衣服上都是汗渍,鞋子也磨破了,形象肯定很差!”他说。

鲁甸地震发生时,正在外地挂职学习的李善云先是乘车、然后又步行数公里,火速赶回龙头山。到了镇上,他召集干部一起疏散群众、运送伤员、开展搜救……老百姓迅速安置下来了,他的嗓子却喊哑了,就是没抽出空去料理亲人的后事。

“镇上的情况我最熟悉,我不干谁来干?”李善云说,那段时间心理压力很大,家人的埋怨、一些村民的不理解,常让他感觉委屈。

“现在开始重建了,压力更多来自于内心。”他说,重建工作周期长、任务重,许多干部都是长期超负荷工作。“有时真是哭的心都有,可我是书记,如果我都垮了,其他的干部群众怎么办?”

采访期间,李善云提出带记者去新建的集镇看一看。看着即将建好的民房、学校、医院,他的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

“中学新修了足球场、实验室,比县里的中学条件还好。”李善云说,今年中考,龙头山镇龙泉中学有30名学生考进昭通市一中,全县中考前十名里有九名来自龙泉中学。“娃娃们争气啊!”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新盖的楼房代替蓝色的帐篷、美丽的校园代替板房学校,这样我们才算向老百姓交出一份合格答卷。”李善云说。

蒋先林:“堰塞湖”淹不掉生活的希望

“现在就还剩53户村民房子还没盖好。”巧家县包谷垴乡红石岩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蒋先林说。从去年12月开始,包谷垴乡红石岩村村民就开始陆续搬进新家,这比大部分地方的动作都要快。

“我们不想等,10月份就开始启动恢复重建了。”蒋先林告诉记者,由于当时政策尚未明确,也有部分群众存在观望心态,他就发动党员、村民小组长带头重建,有了示范效应,其他村民也都动起来了。到目前为止,340户就地恢复重建的群众中,只有4户还没有搬进去。

蒋先林说:“地震区村里有39名村民遇难,还有一人失踪,53户村民的房屋被堰塞湖淹没。”

由于安置的地方不同,红石岩村村民比之前更加分散,从村委会到最远的村民小组,一个来回至少得两个小时。蒋先林笑着说自己管辖的范围更加大了。现在,征地的问题也解决了,看着村民们的生活逐渐步入正轨,他现在开始思考以后的发展问题。

“我们这里的花椒、核桃种植管理都比较粗糙,需要请专家来教一下修枝打叶。”蒋先林告诉记者,前几天刚请了县农业局的专家到村里指导花椒的种植。除此以外,村民安置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将马上启动,他说至少还得忙两年。

张远山:甘家寨不会消失

记者见到张远山时,他刚刚从光明村工地上干完活回来。跟村里不少人一样,张远山最近也忙着给别人盖房子挣钱。“总得找点事情做嘛。”

去年地震时,作为龙头山镇龙泉村甘家寨子社的社长,面对近1500万立方米的土石、持续的余震和大雨,直到震后第三天早上,张远山才带着20多位青壮年回到寨子,搜救村民、抢险救灾。

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在甘家寨当了十年社长的张远山没再继续担任社长,但他仍然尽自己的努力帮助村民参与恢复重建。

“年轻人可以出去打工,但老年人就恼火(云南方言,意为麻烦)了。”张远山认为,现在寨子面临最大的困难就是没有土地,以后的生活不好办。“只要我们都在,甘家寨就不会消失。”

面对一周年的时间节点,张远山说打算简单操办一下,祭奠离开的亲人。“也算是对自己有个交代吧。”他喃喃地说。

审核:   责任编辑: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