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山乡巨变

 2019-02-02 09:55  来源:昭通新闻网

◆张学仁

1959年5月,我从镇雄县城摆柳坪农场出发,走了3天才到威信县城。1975年,我因公出差,顺便回老家——嵩明县杨林镇老城村看望父母。我坐了5天车,走了1个多小时的山路才到家。一晃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这两年,只要七八个小时就能到家门口。

一个老朋友告诉我,1953年他到昭通学习,走了7天,现在坐车只要4个小时就能到达。成贵高铁将于2019年底建成通车,届时,到昆明只要3个小时。宜毕、威昭高速公路和隆黄高铁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现在每天都有车直达昭通、昆明、贵阳、成都、重庆等城市及毗邻县。镇雄县的交通有了改善,修建了建制村村通公路,而且一半的公路已铺上柏油并硬化了路面。近几年来,镇雄县修建了村组公路2272公里,并启动了硬化工程。

民以食为天,吃饭是第一件大事。我到威信县经历了3年困难时期,吃的是掺粗掺杂、低标准、瓜菜代。经过调整,到1966年过了两年安稳的日子。十年动乱,到1977年又过上了低标准、瓜菜代,掺粗掺杂的苦日子。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和包产到户政策,粮食年年丰收,胜似灵丹妙药。正如一位权威人士讲的:“改革开放前,8亿人吃不饱,现在是13亿人吃不了!”那时,买粮、买肉要票,干部职工每月供应半公斤猪肉,农民养大一头猪,自己吃一半,交售国家一半。如今,超市、农贸市场,吃的、穿的、用的,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更稀奇的是网购,在网上可以买到全国各地的产品,真正做到了足不出户,东西就可以送到家。全国人民已告别缺衣少食的苦难生活,过上了殷实富足的好日子。

住有所居。过去农村多是茅草房,改革开放后,逐步富起来的农户建了新房。党的十八大召开后,脱贫攻坚、易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农村的住房发生了奇迹般的变化,现在下乡随便走到哪里,看到的都是一排排的新房。有的房屋,设施与县城的宾馆一样,甚至比宾馆更宽敞、更明亮。

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威信县原有两大土法冶炼区,毁坏了山林,几万亩地一片焦土,寸草不生。改革开放后,县政府果断停止土法炼硫,现在走到原来的矿区,满目青绿,一派生机。近几年来,威信县采取退耕还林政策,仅2018年就恢复13万亩,占总耕地面积四分之一。现在,威信县的荒山早已绿化,坡地已基本退耕,山更清水更绿,连石头缝都长草了。

改革激发活力,收入倍增。威信县14万农村劳力外出打拼,年收入30亿元,农民有了稳定的收入。改革开放前,农民的月人均收入不到100元。我现在退休了,养老金日均240多元。变化是多方面、多领域的,细说起来三天三夜也讲不完,一句话,改革开放好。

(作者系威信县人大常委会退休干部)

审核:   责任编辑:李丽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李丽娟
标签 >> 文学 改革 40年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