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2015-08-03 07:49今天是8月3日,鲁甸地震发生已一周年了。
一年来,人们在为逝者哀痛,也为生者欣慰,更为伟大的救援行动和源源不断流淌至灾区的大爱而感动!
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世界的目光在鲁甸聚焦:一场6.5级强烈地震突然降临。这是18年来,云南省境内发生的最大地震,数万间房屋倒塌,上百万人受灾,数百个鲜活生命瞬间消逝。在地震发生一周年之际,我们向遇难的同胞致哀,愿逝者安息。
危难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立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把救人放在第一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专程到鲁甸现场指导抗震救灾工作。全国上下,全民总动员,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时间就是生命,灾情就是命令! 各种救援力量,发扬连续作战的作风,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疲劳,一切为了抢救被埋人员和受伤人员的生命;一切为了保护灾区群众的生命安全;一切为了受灾群众的吃、住……
在抗震救灾中,勇士们不畏艰难险阻,把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地震发生一周年之际,我们要再次向抗震救灾的英雄们致敬!
天灾无情人间有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全国各族人民、海外侨胞、台湾同胞,以不同的方式将承载着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捐款、捐物汇聚灾区,涓涓细流,在灾区汇集成了爱的海洋。正是你们的无私帮助,灾区群众才能迅速渡过难关,积极投入到重建家园的战斗中来。我们向神州大地为灾区人民伸出援助之手、传递真挚爱心的所有华夏儿女致以诚挚的谢意。
逝者如斯,生者坚强。抚平创伤,虽然困难重重,但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各行各业、各级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帮助下,相信生者很快就能看到一抹色彩,天空不会一直灰暗,一切都会再好起来。
灾后重建,凝结着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的亲切关怀。2014年11月4日,国务院印发《鲁甸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紧接着,国务院又出台《关于支持鲁甸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10天之内,国务院连发两个文件,安排部署、指导一个地方的地震恢复重建,这在历史上都是罕见的。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离京考察,就将第一站选在鲁甸地震灾区。1月19日下午,他乘车一路颠簸直奔峡谷中的震中龙头山镇,来到原镇政府所在的遗址,走进满是废墟的院子,询问地震伤亡、抗震救灾情况、恢复重建的方法和措施,他叮嘱各级干部,恢复重建一定要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科学规划,抓紧落实,让灾区群众尽快过上更加幸福美满的好日子。习总书记的到来,不仅为灾区恢复重建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更为灾区干部群众克难攻坚夺取恢复重建的伟大胜利,增强了无穷的信心。
自2014年11月2日,省委、省政府启动鲁甸6.5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市委、市政府把灾后恢复重建作为最大的政治、最大的项目、最大的民生工程和最大的发展机遇,举全市之力,集全民之智,借各方之援,努力加快灾后重建进程。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突出推进民房和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工程恢复重建。始终把民房恢复重建作为重中之重,采取“因户施策、一户一法、一户一人、户户落实”的方式,狠抓宅基地落实、建材调运、补助资金兑现、贷款落实、施工技术力量、加大帮扶力度等工作,加大集镇和集中安置点民房统建、特困和特殊散户民房帮建力度。
市委、市政府加强领导,建立了强有力的领导机构。切实承担“负总责”的责任,组建了市恢复重建指挥部。市级四班子主要领导挂钩到4个受灾县区,全市33名厅级干部挂钩到16个重灾乡镇。建立落实“八包八保”责任制。市级109个单位,全市11440名干部包村包户。广大基层干部和包保干部长期蹲点在一线、奋战在一线,克服疲劳、加班熬夜、连续作战。充分尊重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全面参与重建,充分发挥群众受益者、建设者、管理者、监督者的主体作用。灾区群众邻里相帮、互助合作,村帮村、户帮户。
总体上看,鲁甸地震恢复重建启动以来,重建规划项目抓紧实施,政策兑现及时到位,民生保障全面落实,资金使用安全高效,各项重建工程有力有序推进,群众生活得到切实保障,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目睹废墟上拔地而起的幢幢新楼和灾区群众昂扬的精神风貌,我们终于可以面向巍然屹立的龙头山,告慰遇难的同胞们,你们安息吧,我们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记者 朱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