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马仕举:在石板上刻字雕画的“牛人”

 2019-01-31 10:40  来源:昭通新闻网

◆记者 刘建忠

在纸上写字作画,似乎再平常不过。然而,若是在石板上刻字雕画,就不见得是一件谁都能干得了的事情。昭通石刻艺人马仕举就是这样一个“牛人”,他用手中的电钻头雕刻出一件件充满活力的作品,也雕刻着自己或歌或泪的人生岁月。

屡遭打击 不忘初心

今年49岁的马仕举,出生于鲁甸县茨院回族乡葫芦口村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就喜欢画画的他,读中学时,先后得到了美术老师卯时毅、王会康的指点与辅导。1986年,马仕举参加全县举办的首届中小学生美术大赛,绘画作品获得了第一名。初露锋芒,他更加坚定了自己想当一名画家的信心和决心。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高考那年,马仕举报考了云南艺术学院。谁料美术专业分超出录取分数线30多分,他却因文化成绩偏低而与心仪的大学失之交臂。马仕举并不甘心,于第二年又进行补习,这一次虽然文化和专业的分数都超过了录取线,可不知道什么原因,他报考的北京服装学院最终没能向他抛出“橄榄枝”。高考两度失败,回到农村,马仕举一下子陷入了无边的迷惘和苦闷中。

命运无情的捉弄,让马仕举开始怀疑自己究竟是不是搞绘画的那块料儿。在村里虚度了几年光阴后,马仕举到沿闸小学做了代课老师。教书的那段日子,他重新拾起了自己的爱好。工笔画、油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再次走进由色彩和线条构建的精神世界,马仕举悲观的心情开始慢慢平复。 

没有伞的孩子只能努力奔跑。马仕举又开始在绘画这条充满艰辛和曲折的道路上跋涉。也是在这个时候,他认识了勤劳善良的妻子。妻子非常支持马仕举绘画,主动承担了所有的家务。本想着一家人好好过日子,可谁曾想,灾难再次降临。2006年,在陪伴了马仕举10年后,罹患白血病的妻子最终抗不过病魔而撒手人寰,只留下三个还不懂事的孩子与马仕举相依为命。

石上作画  一次成型

中年丧偶,马仕举痛不欲生。2007年,他带着孩子们离开鲁甸,搬到昭通城下虹桥的一处民房居住。为了供孩子们读书,马仕举在水泥厂当过搬运工,在铁厂做过下废铁的工作,他不分昼夜地干活,拼命挣钱养家。然而,靠体力换来的微薄收入远远满足不了生活的需要。

“如果说我生命中遇到了贵人的话,那么游友刚先生算一个!”马仕举说。2009年,在得知他的人生遭遇后,昭阳区民政局凤凰公墓管理处主任游友刚接纳了马仕举,并给他提供了碑林、烛台、围栏等雕刻图案的工作。马仕举终于找到了发挥才能的平台。只不过,这一次,他拿起的不再是画笔,而是沉重的电钻。他要以电钻为笔,重新描绘自己的技艺人生。

有人说,石上一幅画,钻上千次功。可知情人都说,马仕举雕刻的功夫非常“牛”。每每在石板上作画,他都不会事先勾勒什么图形和轮廓,而是直接用电钻当笔雕刻上去。伴随着电钻的吼叫和四处飞溅的石屑,他行云流水般的雕刻技艺展露无遗。不一会儿,粉尘散尽,一次成型的石刻作品便尽显眼前。马仕举却说,石刻好比是在石头上刺绣。刺绣刺坏了可以重来,但是石刻坏了,整块石板就没有用了。

练就这样的功夫,并不是自己真的有多“牛”,而是得益于他30多年来深厚的绘画基础和从事过木雕、根雕的丰富经历。雕刻的活儿干多了,高速运转的钻头在他手里就成了听话的画笔。他脑子里储藏的石雕图案越来越多,操作电钻点石成画的技艺也就越来越娴熟。由于胸有成竹,腕力适度,钻头调节得当,他雕刻的作品一次成型也就不奇怪了。


子承父业 传承技艺

石刻是造型艺术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很多文化瑰宝能够得以流传至今,多以石刻的方式记载。其历史研究价值不可小视,对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009年,在回族历史研究专家马玉麟老师的推荐下,马仕举承担了清官亭公园碑林雕刻的任务。马玉麟叮嘱他,清官亭碑林雕刻代表着昭通的文化和形象,一定不能有闪失。马仕举欣然应诺,并很快投入其中。之后的日子里,马仕举废寝忘食,潜心雕刻,甚至连一个小小的图章都不放过,可谓一丝不苟。经过一年多时间,他不负众望,完成了所有碑林的雕刻。按理说,任务完成后,应该留下雕刻者的名字,可让人不解的是,马仕举没有这样做。他说,自己的名字能否留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石刻传承了昭通的历史和文化。只要人们能够记住他雕刻的印迹就已经足够了。

一刀一刀用心雕刻,一寸一寸精心打磨,马仕举一笔成画的石刻作品成了“活广告”。由于他渐渐有了一些名气,越来越多的企业、农村、学校和个人找上门来请他雕刻,还有的“私人定制”让他雕刻。迄今算来,马仕举雕刻的碑林、工程碑、功德碑、记事碑、题名碑等作品有1000多件。每当看到那些坚硬而冰冷的石头,经他之手变成形象逼真、立体感十足的作品时,他的内心立刻就会升腾起一种无以言表的成就感。 

维克多•雨果说:“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石刻文化博大精深,但石雕技艺的传承却不容乐观。近些年来,由于从事雕刻的人越来越少,马仕举的内心隐隐地产生了一种担忧。他害怕有一天石刻这种民间文化会失传,因此,他希望能够把这门技艺传承给儿子马宇。事实上,这些年来,马仕举已经在做这件事了。在他的带动和辅导下,22岁的马宇子承父业,正渐渐地走上石刻这条文化技艺的道路。

马仕举说,他还有一个愿望。那就是等儿子在石刻上能够独挡一面的时候,他想到全国各地走一走,然后把那些美好的景点都画下来,争取在云南美术馆举办一次个人画展,不给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

审核:   责任编辑:李梦菲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李梦菲
标签 >> 要闻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