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鲁甸灾区全力推进恢复重建

 2015-07-15 21:33  来源:云南网

沙坝村回龙湾集中安置点一期工程完工

龙头山镇灰街子恢复重建现场

 

“在灾难中崛起,从废墟中挺立”、“ 肩并肩、手牵手、心连心”、“苦战40天,全面完成沙坝集中安置点二期工程”……鲁甸6.5级地震已经过去一年了,行走鲁甸灾区,仍处处可见激动人心的标语、口号,灾区干部群众正按照国务院《鲁甸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中提出的目标任务,加快工程进度。灾区的废墟上,一幢幢白墙灰瓦坡屋顶别墅式楼房在青山绿树中魔术般崛起;一个个新建集镇房屋主体工程已经完工,工人们正在抓紧进行管道安装、绿化亮化等扫尾工作;一座座学校、医院正在紧张施工中;道路修建、产业规划、地质灾害防治等各项工作正紧张有序进行着。

党委政府

始终牵挂着灾区群众的冷暖

习总书记2015年首次离京考察第一站选在鲁甸灾区;国务院专题研究灾后恢复重建事宜并迅速出台《鲁甸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肩负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省市领导纷纷深入灾区一线检查群众生产生活,指导、督促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7月1日下午6时,甘家寨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67岁的甘正芬老人从鲁甸县委组织部部务委员秦绍春手里接过习总书记与她握手的照片时,刻满皱纹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虽然时间已经过去4个多月,老人仍清楚地记得2月19日下午,习总书记走进他们老两口住的帐篷时亲切的话语。

老人幸福地回忆着当时的情景:“总书记和电视上看到的一模一样和蔼可亲,当听到群众反映过渡安置吃穿住都不愁,最关心的是灾后恢复重建如何建的问题后,还特地叮嘱当地干部要保质保量重建好家园。”

灾区恢复重建如何建?不但受灾群众关心,党中央更是关心。当抢险救援还在紧锣密鼓进行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就召开会议,听取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关于鲁甸6.5级地震抗震救灾情况汇报,专题研究部署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习总书记亲自主持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

根据党中央的统一部署,2014年10月2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部署鲁甸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提出了鲁甸灾后恢复重建建设灾区宜居宜业新家园的思路。

国务院常务会议仅仅一个月后,国务院就印发了《鲁甸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规划》立足鲁甸地震灾区的基本特点和实际情况,提出用3年时间完成居民住房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基础设施、特色产业、灾害防治、生态环境保护等6个方面的灾后恢复重建任务。使灾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全面恢复并超过灾前水平,实现户户安居、家家有业、乡乡提升、生态改善、设施改进、经济发展,为灾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良好基础。

“用行动说话,到一线指挥。”在恢复重建工作启动的半年多时间里,围绕《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省委、省政府领导多次深入鲁甸地震灾区检查、督促、指导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2014年12月6日,省委书记李纪恒深入鲁甸6.5级地震灾区检查受灾群众过渡安置和恢复重建工作并召开指挥部会议时强调:灾后恢复重建关乎113.8万名受灾群众的切身利益,关乎灾区的长远发展,关乎全省工作大局,任务艰巨、影响深远、责任重大,一定要全力打好这场硬仗。

2015年1月8日,一场强降温天气影响了我省大部分地区,李纪恒十分牵挂鲁甸地震灾区受灾群众安危冷暖,11日至12日,他再次深入鲁甸地震灾区,对恢复重建工作进行再检查、再督促、再落实。

2014年11月4日,省委副书记、代省长陈豪刚到云南上任便到鲁甸灾区指导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此后,多次率队深入鲁甸灾区就灾区群众生产生活、灾后恢复等工作进行现场调研、指导。

中央和省各级各部门的关心,激励着灾区各族干部群众在废墟中崛起的勇气和信心。

2015年6月3日,刚刚就任昭通市委书记的范华平,立即带领民政、住建等部门深入鲁甸地震灾区调研,看望慰问受灾群众和广大工程建设者。

怀着对鲁甸地震灾区群众深深的牵挂,6月6日至9日,范华平率队分别深入鲁甸、昭阳、巧家地震灾区一线调研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如何按照既定目标节点狠抓责任落实?半年多来,昭通市委副书记、市长张纪华等市级领导,一次次深入灾区4县区,督促检查指导灾后恢复重建各工程项目建设推进情况,现场解决恢复重建中的宅基地落实、建材供应、质量安全,以及基础设施配套等问题,督促灾区4县区确保在时间节点内,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各项重建工作任务。

社会各界

手牵手心连心汇集人间大爱

永恒的执政为民宗旨、不变的生命至上理念,灾难中凝聚起伟大的中国力量让世界称赞。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不管是在抢险救灾、过渡安置还是恢复重建中,全国各族人民与灾区群众肩并肩,手牵手,心连心,汇集了人间大爱。

“不管天崩,不管地裂,我们和你在一起……”

2015年6月20日,伴随着《我们和你在一起》激昂的旋律,龙头山镇板房学校的580多名师生,与昭通市文化馆、鲁甸县文广旅局等单位职工和安然公益志愿者们一起,共同开展“粽香满学堂进校园”活动的场景。

鲁甸地震,灾区人民在遭受地震重创的同时,在经历灾难的同时,也在感受到国家力量和人间大爱。

地震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立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当前把救人放在第一位,并确保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临时住处、有病能得到及时治疗。

震后第二天,李克强总理率领由国家有关部委组成的国务院工作组赶赴地震灾区,代表党中央、国务院慰问灾区群众,指导救灾工作。

“把救人放在第一位。”灾情发生后,解放军和武警官兵闻令而动,紧急出征,昼夜兼程,挺进灾区。30多个小时,近万名官兵全部到达3个重灾县13个重灾乡镇,全力展开生命搜救和转移伤员工作。上万公安、消防、医务人员、志愿者也冒着余震不断、暴雨不止、泥石流倾泻的危险在指挥部统一指挥下抢险救人。

废墟上、山脚下、险境中,无数身穿军绿色迷彩服、红色橘色救援服、医护人员白大褂、电力职工蓝制服救援者奋战的身影,交织出一道道生命的彩虹。

当山还在摇,地还在动时,中国式救援体系能力和效率却令世界刮目相看:美联社报道称,仅仅几小时,食品、帐篷甚至4G通信网络都送到了灾区,一个迅速发展的中国正用痛苦的经验和巨大的资源来应对眼前这场天灾。

8月9日,尽管不时伴有余震,在通往鲁甸灾区的公路上,由各界爱心人士组织捐赠一辆辆满载救灾物资的各式车辆驶往灾区。这一天,随着黄金72小时紧急救援行动结束,在一线救灾的中国扶贫基金会启动“公益同行·鲁甸地震社区陪伴计划”,宣布支持公益伙伴参与未来3至6个月灾区过渡安置阶段的社区陪伴项目。而此前一周,全国50多家基金会以及数千名志愿者陆续进入灾区,与万余名官兵一同救灾,其在专业与协作方面,创造了民间救援的“鲁甸速度”。

感恩汤圆、感恩粽子、感恩舞狮、感恩演出;心理干预、播放公益电影……在过渡安置和恢复重建中,全国各族群众一双又一双温暖的援手伸向灾区,为灾区人民带来“生”的希望,灾区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手牵手、肩并肩、心连心,攻坚克难,共渡难关。

灾区群众

自强不息建起幸福新家园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帮助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灾区干部群众克服时间紧、任务重,地质灾害治理点多面广难度大、运输困难,建材上涨等困难,全力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一条蜿蜒平坦的水泥路从昭巧公路向山上延伸,穿行在密密花椒林间,缀满一丛丛花椒鲜粒的缓坡林中,几个月前残垣断壁已经不见,代之而起的是散布花椒林间的一栋栋“林间别墅”,一条条两三米宽硬化的水泥路将 “林间别墅”连接起来。

从昭巧公路上山不到10分钟车程,便到达一处相对平坦的村落——光明村新街所在地。

说是新街一点不假。在占地50多亩的缓坡上,两排统一规划,两层半、钢结构、白墙青瓦坡屋顶商住楼主体工程已经完工,一条长约500多米,宽40来米还没有硬化的街道上,工人们正在进行集镇管线安装。街道的东北部,地震后新建的学校、医院已经完工,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校园里迎风飘扬。

一座漂亮崭新的集镇正在地震废墟上崛起。

谁都很难想到,这么美丽的地方竟是鲁甸6.5级地震中的重灾村。

光明村是鲁甸地震重灾村之一,全村共有21个社,村民1900余户约8000人,地震共造成房屋倒塌1540多间,受灾人口达到6000多人,560人受伤,其中重伤56人,遇难64人。

村总支书记谭德军告诉记者,在灾后恢复重建中,光明村采取“大分散小集中”的方法对受灾群众进行安置,规划建设新街子和张家梁子两个集中安置点,集中安置560户2100多人。记者在新街子集中安置点了解到,集中安置的270多户受灾群众中,通过统一征地、群众以地调地、平整荒滩等措施,按“八横两纵”的规划布局建设了占地50多亩的花椒交易市场,配套建设了村卫生室、光明小学、文化活动室、村级避难场所等。

如今,光明村21个社1800多户分散自建户房屋主体工程全部完工,就集中安置的560户受灾群众中,统规统建竣工95%,统规自建户竣工75%, 8月底全部入住已经不成问题。

“通过灾后恢复重建,光明村的集镇建设至少提前了30年。”踏着雨后泥泞,行走在即将硬化的集镇街道上,鲁甸县光明村灾后恢复重建包保工作队队长白金孝疲惫的脸上挂着笑容。

一幢幢小青瓦、白粉墙、人字顶的崭新“小别墅”坐落在山水——水泥路直接连接着每家每户,一个4000多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已经完成硬化和舞台搭建,四周都是挂满桃子李子的水果树,这是巧家县恢复重建的一个集中安置点——老店镇尹武村谭家坪村民小组,

“要不是地震补助、贷款和包保干部、亲戚朋友的帮助,我也不可能建起这么漂亮的新房子。” 在装修一新200多平方米的两层半新房内,郗建理和妻子热情地请记者文章中一定要写上感谢包保单位昭通市委宣传部的帮助。郗建理说:“从10月份开始,等乡亲们都搬进新家后,准备让老婆在家照顾孩子,做农活,我就要出去打工挣钱还贷款和借款了,相信有党和政府的关心帮助,今后的日子,只会越过越好。”

“力争用3年时间,实现户户安居、家家有业、乡乡提升,使灾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全面恢复并超过灾前水平,把鲁甸地震灾区建成安全宜居美丽新家园。”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也是灾区人民的期盼。

在灾难中挺立,在废墟上崛起。

一个安全宜居美丽新家园已经在鲁甸地震废墟上矗立。

审核:   责任编辑: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