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灯光,就像一面镜子

 2019-01-28 16:16  来源:昭通新闻网

◆周远清

太阳落山不久,山区的天很快暮色四合,四野寂静空寥,安静祥和。我们随着央视“决不掉队”栏目组的三个记者走进盘河中学采访。但见,整个校园灯火通明、一片亮堂,办公室、教室明亮整洁,耀眼的灯光从窗口透出,辉映着优美的花园、草坪、绿树。山里孩子在这熠熠生辉的灯光下读书、预习、讨论、做作业,是多么幸福啊。

触景生情,我的思绪回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刚出师范学校大门的我,摇身一变成了盘河中学的一名老师,一个农家孩子实现了身份的改变,那种兴奋劲儿简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喜悦之余,略有遗憾的是,学校仅有唯一的一幢房子作为教室,厕所、食堂、办公室均没有,仅能招收两个班80多名学生。十余个老师中,有一半是代课教师。更令人沮丧的事还在后头,堂堂一所中学居然不通电。学校给每个老师每月半斤煤油用于照明,定量供应,多一滴也休想。我不得不把刚刚升起的喜悦心情藏起,黯然地用墨水瓶自制了一盏丑陋的煤油灯。

天哪,一灯如豆,煤油灯发出昏黄的光,烘托出山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影影绰绰的灯光下看书、备课、改本子,我那标准的1.5的视力就那样一天天降低,瓶底般的镜片后来伴我终生。为了增加灯的亮度,我们到城里买来了有灯罩的油灯,点亮后光芒四射。我们欢呼雀跃,墨水瓶灯的时代终于结束了,实现了油灯的一次跨越。

学生上自习,显然不能用墨水瓶灯,也不能用罩子灯,他们比老师优越得多,用汽灯。一盏汽灯的亮度相当于300瓦的电灯。每天晚上七点半,我打亮汽灯,明晃晃的汽灯挂在教室天花板上,学生们便鱼贯而入,没有值日的老师也“积极”地离开卧室,摸进教室“借光”改本子、看书。

村民们羡慕学校的“宝贝疙瘩”——汽灯。他们没有煤油照明,天黑后昏暗的茅草屋内,火塘就是唯一的亮光,映照着一张张棱角分明的脸庞。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听老人唠叨那些翻来覆去永远摆不厌烦的龙门阵。遇着红白喜事,宾客总不能摸黑,一些与学校关系较好的村民就把事情安排在周末去办,因为这时学生放假了好借汽灯。借灯前一天,老师们自然是被邀请的尊贵客人。盛情难却,汽灯必借不可。我们全体教师傍晚时分提着汽灯前去赴宴,到了目的地后就将汽灯挂在主人家门口的树上。霎时,黝黑的夜空光芒万丈,整个村子闻“灯”而动,人声鼎沸。汽灯招来了婆娘、汉子、老人、孩子,他们聚集在汽灯下,说着笑着、打着闹着、追逐嬉戏、全村欢呼。

八十年代,我调离了盘河中学。过了好些年,再到盘河,盘河中学已搬至大花村,挨着乡政府,校舍扩宽,新建了教学楼和学生宿舍。重要的是通了电,上晚自习再也看不到煤油灯、罩子灯和汽灯的影子了。但因经费紧张,电费昂贵,老师们用的电灯并不是很亮,路道上、空旷的操场上都没有灯。不过,再昏暗的电灯都比煤油灯强了百倍,我为学生们有优越的学习环境而高兴,毕竟有了电灯,就照亮了孩子们学习的路,点亮了孩子们不断进取的“心灯”。

后来,我到教育主管部门工作,又遇到了一件与电灯相关的事。我们单位的扶贫挂钩点是昭阳区靖安乡的松杉村,九十年代末期这里依然还未通电,先不说照明,有的村民磨面要跑到几十公里外的集镇上去磨,来回两头黑,苦不堪言。要脱贫致富,至少要通路、通水和通电,水和路的问题已在解决之中,通电摆上了教育部门的议事日程。单位没有专项经费,领导就号召机关职工和城区中小学老师捐款献爱心,大家捐赠的几十万元钱解决了输电线的问题,从而一举改变了贫困山民祖祖辈辈夜晚在黑暗中煎熬的不堪生活。记得通电那一天,我们刚到村委会,一位苗族老大妈一把拉住单位主要领导的手说:“亮了,亮了,我家的电灯亮了,感谢共产党,感谢你们这些好心人!”

我们举目四看,亮了,真的亮了,整个山村都亮了。是的,山民们的喜悦是显而易见的。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人们奔走相告,比过年还热闹,比嫁闺女娶媳妇还兴奋。不少人跑到山梁上大呼小叫:电通了,电通了!小孩子全都跑出家门你追我打,满山沟疯跑。那个夜晚,山民们笑不够、说不够、闹不够,围着电灯看不够,山村有了历史以来的第一个不眠之夜。

尔后,山民们家里很快买来了电视机、收录机、微波炉,很快安装了碾米机、磨面机,办起了打砂场。一条输电线让他们的生活彻底变了样,圆了山民们几辈人的梦想。

改革开放40年来,从煤油灯、罩子灯、马灯、汽灯、电灯,再到今天的各种装饰灯、节日灯、照明灯、霓虹灯,变化真是天翻地覆啊。如今,每当夜幕降临,公园里、大街上、广场内,华灯齐放,火树银花,整个昭通城美轮美奂,像是在一幅华灯点缀的油画里。市民们喜上眉梢、踏歌而行、亦歌亦舞、尽情欢娱,好一派吉庆祥和的景象啊!

2018年全区要实现教育均衡发展,让每一个孩子有书读,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充分享受教育公平的阳光。盘河中学校长告诉我们,近几年,各级政府加大教育投入,学校不仅校园面积增加了,有了宽敞的足球场、环形跑道和漂亮的花园,还新建了男生女生沐浴室。同时,硬化了地面、绿化了校园,还新修了学生食堂、理化生实验室、计算机室,配备了电子白板、教学计算机、教师备课机。教师素质高,全是本科文凭,教学质量也大幅度提升。全校有教师50多人,有学生900多人。学生拥挤不堪和点汽灯上自习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电,现代文明的使者,它不仅点亮了暮霭沉沉的夜晚,也点亮了人们的困窘已久的心灵,使山民和他们的孩子们跨入到了现代文明的新时代。

灯变了,人变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也变了。

40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我们经历了太多的变化、感受了太多的喜悦,生活由贫穷到富裕,由单纯追求温饱到追求生活质量、享受生活,这些完全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实惠啊。

灯光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40年的变迁,映照出时代的变迁。

(作者系云南作家协会会员,供职于昭阳区教育局)

审核:   责任编辑:李丽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李丽娟
标签 >> 文学 40年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