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之五) 山乡巨变 ——说说身边的事

 2019-01-16 11:09  来源:昭通新闻网

1959年5月,我从镇雄摆柳坪农场走了三天的羊肠小道到威信。一晃半个多世纪,1975年,离开家乡20年,因公出差,顺便回老家——嵩明县杨林镇老城村,看望父母,坐了五天车,下车后走了一个多小时的山路才到家。这两年回老家七八个小时就到家门口。一个老朋友告诉我,1953年他到昭通学习,走了七天,现在坐小车四个小时就到。明年成贵高铁将建成通车,到昆明只要三个小时,隆黄高铁、宜毕、威昭高速公路正紧锣密鼓建设。现在每天有车直达昭通、昆明、贵阳、成都、重庆周边大中城市及毗邻县。县内交通大大改善,实现了建制村村通公路,半数路已柏油硬化,近几年还修建了村组公路2272公里,并启动硬化。

民以食为天,吃饭是第一件大事。我到威信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吃的是掺粗掺杂、低标准、瓜菜代。经过调整,到1966年过了两年安稳的日子。十年动乱天灾人祸,到1977年又过上了低标准、瓜菜代,掺粗掺杂的苦日子。三年困难时期,国家粮仓是装满的,还调粮支援外省,这一次国家粮库吃空了,不得不从外县第一次调粮,安排群众生活。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一个包字——包产到户。胜似灵丹妙药,粮食年年丰收,正如一位权威人士讲的,“改革开放前8亿人吃不饱,现在是13亿人吃不了!”告别缺食少食的苦难,过上了殷实富足的好日子,曾几何时,买粮,买肉要票,干部职工每月供应一斤猪肉,农民吃半边,交售国家半边。如今超市、农贸市场,商品琳琅满目,吃的穿的用的应有尽有。更稀奇的是网购,在网上可以买到全国各地的产品,足不出门东西就送到家。

住有所居,过去农村住的多是茅草房,改革开放后,逐步富起来的农户,开始建新房。十八大后,扶贫攻坚,易地搬迁,危房改造,农村住房神奇般改变,现在下乡随便走到哪里,一排排,一幢幢新房拔地而起。近年下乡住过几户建的新房,设施与县城的宾馆一样,还比宾馆宽敞明亮。

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威信有两大土法炼碳区,治理前矿区土地山林被毁,几万亩地一片焦土,寸草不生,改革开放后,果断停止土法炼硫,现在到原来的矿区满目青绿,一派生机。近几年开展退耕还林,仅今年就实施13万亩,占总耕地面积四分之一,现在的威信荒山早已绿化,坡地已基本退耕,山更清水更绿,石头缝也长林长草。

收入倍增,改革激发活力,现在14万农村劳力外出打拼,年收入30亿,农民已有了工资性收入。改革开放前月工资还不到100元,现在退休了养老金日均240多元。近年来年年增加工资,过去几年才加一次工资,一次5块钱。变化是多方面、多领域,细说起来三天三夜讲不完,一句话,改革开放好。(稿件由市委老干部局提供)

此文在2018年市委老干部局在全市广大离退休干部中开展以“我看改革开放四十年”为主题的征文比赛中荣获二等奖。(作者:威信县人大常委会退休干部  张学仁 )

审核:   责任编辑:聂孝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聂孝美
标签 >> 文学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