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赤水河源密码·一】赤水源头 余氏一家与好水百年相守

 2019-01-08 14:49  来源:昭通新闻网

史料记载中的赤水河,历称“鳛部水”“大涉水”“安乐水”“赤虺河”,明代改为“赤水河”。赤水河流域多为丹霞地貌,岩石被风化,每逢大雨,泥沙俱下,河水浑赤。赤水河发源于云南省镇雄县,流经滇、黔、川三省共13个县市,在四川省合江县汇入长江。自古以来,赤水河是川盐入黔的主要通道,贵州省境内的复兴、大同、丙安、土城、茅台等古镇码头沿赤水河两岸密布。翻开古镇的历史,它们毫不例外都与河运有关,有其各自独特的故事,却又相互交织出一幅斑斓多彩的码头文化。

相对于流经贵州境内带来的厚重历史与商业喧嚣,云南省镇雄县的赤水河源头显得落寞和寂静。甚至与相关史籍记载的源头所在地大相径庭,也未能吸引史学家、地理学家一探究竟。《新纂云南通志》记述:“赤水河源出镇雄东北三十里,曰罗甸河。东南流左会雨洒河;又东流,左会厂丈河;又东南流,右纳母享河;诸河既会,称赤水河。”《仁怀直隶厅志•疆域》有“出镇雄斑鸠井东北”一说。《镇雄县志•水文》则有“源出县境西南豆戛寨山箐”的记录。

赤水河源出云南省镇雄县,这是不争的事实。但赤水河源头究竟在镇雄县境内哪里?1992年,贵州省16位人文学者从赤水河中游的习水县溯河而上,考证赤水河源头在今云南省镇雄县赤水源镇银厂村长槽村民小组滮水岩,莫衷一是的源头之说因此画上句号。

◆记者 汪 舒 文/图

2018年6月,地处乌蒙山以东的云南省镇雄县湿热多雨。但很多时候,仍然能够看见天空湛蓝、群山苍翠。

“天断不闻阳雁过,云深只有岭猿知。”实际上,东邻四川省泸州市叙永县,南接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这样的独特位置让镇雄县文化多元、气候多变、地势多样。其369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巴蜀、古滇、朱提和夜郎文化汇集交融;受高海拔的温带季风气候和河谷地区的亚热带气候影响,镇雄县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特征。

行走在崇山峻岭间,很少有人留意到,深山峡谷中隐藏着的溪流纵横交错,最终汇流成河。往东北方向,是从镇雄县坡头镇出境,最终经四川省合江县汇入长江的赤水河;往西北方向,是发源于贵州省赫章县的白水江,流经镇雄县坪上、五德、芒部、盐源、罗坎等地,过境云南省彝良县、盐津县、水富市汇入金沙江;往西南方向,发源于云南省镇雄县和贵州省赫章县接合部的翟底河,流经镇雄县的以古、场坝、中屯等地,最终注入乌江。

2018年6月25日,“走进源头,感恩镇雄”活动现场。

银厂村,一个不足25平方公里的行政村,属于镇雄县赤水源镇。2004年5月10日之前,没有赤水源镇这一行政区划,今天的赤水源镇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由原来的板桥镇更名而来,板桥则成为赤水源镇的一个行政村。

乘车从镇雄县城出发10多分钟,经过赤水源镇政府驻地驶向银厂村时,我惊讶地发现,路旁的山峰满目翠绿,一条河流在阳光下时隐时现。如果不是事先知道此行是到赤水河源头,这条幽深而纯净的河流很容易被忽略。向着源头方向,很想知道河流是否奔我们而来。此行的目的地,是银厂村长槽村民小组。我知道,这是一个普通的地方,但我想知道,这个地方有过什么样的往事。

车辆不能再往前行驶时,就已经抵达长槽村民小组边缘的山脚下。

山脚的一块空地上,一场名为“走进源头•感恩镇雄”的大型公益活动正在进行。这场由茅台集团发起,央视广告经营管理中心以及四川郎酒、贵州习酒、贵州国台、贵州钓鱼台等四家酒企共同参与的大型公益活动,以生态补偿为核心,打破了省际之间的界限,旨在引起社会各个层面对赤水河源头保护的关注。

34岁的余辉站在人群中,目睹了整个活动议程,了解到自己的承包地将要种上竹子,村子里将要建垃圾处理池、清洁厕所,一些贫困家庭的娃娃读书将会得到资助。更让他高兴的是,本地的农产品可以在央视免费做广告。他清楚地听见一个声音:“想办法让赤水河源头百姓的付出有所回报。”

2018年6月25日,赤水河中游的酒企与上游的政府在源头种植红豆沙。

银厂村长槽村民小组有20多户居民,余辉一家离“赤水河源”最近,目测距离不超过50米。20多年前,赤水河源这个享誉滇、黔、川甚至更广泛区域的称谓,仅只是附近村民们叫惯了的“滮水岩”。清澈的水流不紧不慢地从两座山峰之间坠落,沿着余辉一家住宅左侧的山脚流走。

上世纪初,余辉的祖辈一代因受官司之累,从现今毗邻的五德镇四散离开,余辉的爷爷选择在依山傍水的“滮水岩”居住下来,这一停留就是上百年时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陆续聚居到这里的村民没人关心“滮水岩”的水流向哪里,更没能想到生活会因“滮水岩”要发生改变。当初掬一捧甘甜的山泉饮尽之后,他们决定留下来过平静的生活。有山依靠、有水饮用、有地耕耘,这是大自然无意间馈赠给他们的生活财富,他们与这里的山水相依为命,小心呵护这股清泉,与这片土地融为一体。

但在1992年,这个隐藏在大山深处的村子维持了多年的寂静被打破。

时年8岁的余辉看见一支10多人的队伍来到家里,父亲煮了一锅酸菜稀饭招待了这帮人。饭后,这支队伍的每个人掏出10元钱递给了父亲,然后,很快凑在一起展开手里的图纸。余辉走上前去,纸上画满弯弯曲曲的线条。看见悄无声息走到眼前的小男孩,一个大眼睛男人指着线条的一端对余辉说:“这就是你家住的地方。”

事隔多年,初中毕业后的余辉知道了自己住在一条河流的源头,这条叫赤水河的发源地就是伴随自己长大的“滮水岩”。在余辉的记忆里,“滮水岩”流淌出来的水以及“滮水岩”背后的密林是儿时的乐园。每年六月,雨季来临,“滮水岩”山泉奔涌,和山体撞击形成洁白的浪花。“滮水岩”一侧有一条山路通向山顶,走到密林深处,在这里可以放牧、采摘野果,甚至可以听见清脆的鸟鸣,所有这些给予余辉一个曼妙的童年。

赤水河发源于云南省镇雄县,流经滇、黔、川三省共13个县市,在四川省合江县汇入长江。(网络)

直到现在,余辉一直认为,那张画满线条的图纸似乎隐藏着一个巨大的秘密。在他目睹过那张图纸之后,每年都有外地人沿着那些线条的指引到来,询问、拍摄、记录,然后离开。而余辉一家及其村子里的人一直保持着对“滮水岩”的尊重和呵护,不准在“滮水岩”淌下的水里抛弃垃圾,即便是放牧的牛或羊拉屎在水里,也要快速清除。

1992年4月15日,这些带有明显贵州口音的人在自家住房和“滮水岩”之间立了一块石碑,小学二年级学生余辉轻声读出石碑上的几个大字:赤水河源。这几个大字的左侧竖排着一行小字:千里赤水河考察团团长谭智勇。

修复后的1992年所立的石碑。

2013年,20多年风雨的侵蚀,这块石碑不同部位破裂、字迹斑驳。有村民用水泥修复,终究解决不了问题。8月8日,重立石碑。63岁的余乐祥记得,村民热情很高,抬石碑、拌水泥、挖石基,一阵阵鞭炮声中,新的石碑站立起来。

2013年重立的石碑正面。

“赤水河是一条英雄的河,美酒的河,美景的河,流经滇、黔、川三省十三个县市,是长江一条重要的支流。”

“1992年春,我率千里赤水河考察团来到云南镇雄,多方考证,确立了赤水河的源头并于4月15日立碑纪念。令人高兴的是,镇雄县人民政府于2004年报请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将源头所在地板桥镇更名为赤水源镇。二十多年过去了,碑刻已破损,有当地好心人将残碑再立。为溯源寻踪,勿忘根本,特重立新碑,以记历史。”

这是《重立赤水河源碑记》里的部分文字。余辉并未看到重立新碑的热闹场面。此时,初中毕业的他在广东省河源市务工。因为赤水河源头需要保护,早已经禁止养畜、放牧,余辉选择了务工之路。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余辉在心里根本不想看到从“滮水岩”流淌出来的水遭受污染,毕竟,这水养育了余家几代人。余辉现在的想法是,在“滮水岩”周围的山里种植油茶,既可保护赤水河源,也可以不用再外出务工。

采访手记

我们是河流的一部分

记者 汪舒

在中国的版图上,没有哪些省级行政区划像滇、黔、川这样联系密切、唇齿相依!以至于在从七彩云南走向多彩贵州,途经四川盆地边界,我写下了这样一句话:“从某种程度上讲,赤水河是祖国西南地区的一条经济大动脉,也是滇、黔、川三省的一条人文纽带。在滇、黔、川三省交界的土地上,一不留意就从云南跨入贵州、或从四川跨入云南、亦或从四川跨入贵州。滇、黔、川交界处居住的人们,只要走出大西南,外地人就很难分辨其口音究竟属于云南、贵州,还是四川。”

这不是夸张的描写手法,是来源于走过西南边陲最为神秘的赤水河后最真切的感受,一条河流的存在,将滇、黔、川三省连接在一起。相对金沙江,赤水河显然并不为外界所熟知。早在汉代,今天的西南三省交界的地方,曾经建立了犍为郡,辖今贵州省大部、四川省自金堂县以南大渡河以东、云南省东部和重庆市西部及广西自治区的西北部。这里的云南省东部,包括了今天位于云南省东北部的镇雄县——那个时代的“南广”。

历史的厚重与商业的发达无不与河流有关,西南边疆的文明进程在赤水河流域有迹可循,享誉中外的酱香型白酒,因川盐入黔而生的古镇,如何成就了一条河流的灿烂与辉煌。

但赤水河源头在哪里一直是个谜。在云南?在四川?在贵州?人类与生俱来的好奇没有让探寻的脚步停止过。1992年,来自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的16位人文学者沿赤水河而上考察赤水河,解开赤水河源头密码,众说纷纭的赤水河源处于一个叫“滮水岩”的地方。至此,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地方成为世界瞩目的地标,也因此将滇、黔、川三省连接得更为紧密。

2018年6月25日,在赤水河源头云南省镇雄县赤水源镇银厂村长槽村民小组滮水岩,来自贵州、四川两省的知名酒企出资2400万元保护赤水河源头,这与20多年前考察赤水河团队的想法不谋而合。赤水河源头的保护因资本介入而有了实质性意义。

在此之后的近几个月时间,记者到源头村庄采访当地居民,到赤水河岸土城采访了赤水河考察团团长谭智勇,试图还原当初考察活动的背景和细节,同时,也在试图就赤水河源头的保护和开发寻求答案。

审核:   责任编辑:李梦菲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李梦菲
标签 >> 要闻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