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全市社科专家畅谈改革开放伟大成就

 2019-01-04 09:18  来源:昭通新闻网

◆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唐龙泉飞  高飞

2018年12月28日,昭通市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召开,全市专家、学者代表齐聚一堂,结合昭通实际、围绕改革开放40周年这一主题作交流发言。

在改革开放中坚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市委党校副教授 王 婧

改革开放初期,昭通森林覆盖率只有6.7%,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52%,是金沙江流域水土流失极为严重的地区,是长江泥沙的主要源头之一,是云南全省生态环境问题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突出的生态问题亟待修复。所以40年来,昭通以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为己任,主要实施了 “长治”工程、“长防”工程、“天保”工程、 “退耕还林”工程。

通过四大工程以及现在的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和新一轮退耕还林等工程建设,截至2017年底,全市森林覆盖率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6.7%,提高到了现在的36%,昭通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卓有成效。

实施产业发展生态化与生态发展产业化,既培育好“金山银山”,优化产业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又保护好“绿水青山”,修复生态、减少自然灾害。多年来,昭通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论”指导,生态发展产业化与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实践令人鼓舞。

截至2018年,昭通苹果种植面积达50万亩、花椒种植规模124万亩、核桃种植面积已达420万亩,竹、板栗、木漆、黄柏等也逐渐发展为全市规模种植。绥江县8万亩半边红李子香飘北上广,盐津县兴隆乡茶花产业、鲁甸县小寨的樱桃产业等等,都是农民增收致富的好产业,实现了生态环境建设与产业发展“双赢”。

通过建好自然保护区、守住一片蓝天、绿化一方群山、护好一江清水、建设苹果之城等美丽昭通在行动,昭通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截至2018年底,全市现有林业用地面积1874.55万亩,退耕还林还草127.13万亩,石漠化综合治理498平方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01平方公里,新增绿地面积764.44万平方米,创建市级生态文明村795个,省级生态文明乡镇41个,建立自然保护区12个,其中国家级保护区3个、国家森林公园2个。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昭通市绿色发展理念已深入人心,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愈加坚实。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中昭通经验的提炼 

昭通学院组织部部长、教授 陈永华

改革开放40年来,昭通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民族乡、民族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980年的39.85元上升到5830元,民族团结,宗教和顺。建成了一批民居有特色、产业有支撑、环境有提升、基础有改善、发展有推动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典型,为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提供了昭通经验。

昭通是典型的散居民族地区,有19个民族乡、145个民族村、2150个民族自然村,有24种少数民族共6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0.67%,与其他州市比较,昭通作为典型的散居民族地区主要有四个显著的特点:人口多,比例大;散居突出,点多面广;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昭通民族政策支撑不足,资金投入有限。昭通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与其他州市比较更加艰难,昭通经验弥足珍贵。

改革开放40年来,昭通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以“政策推动、部门联动、督查促动、项目撬动、典型带动”的“五动齐发”的做法,实现了九大历史性跨越。

民族工作组织机构实现零起步到机构健全、功能齐备的大跨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实现了从拨乱反正到民族工作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示范化的大跨越;民族经济社会事业实现了经费从零起步到民族部门确立专项资金,从拾遗补缺到社会各界齐抓共管的大跨越;民族地区的扶贫事业实现了由包点扶贫到异地开发扶贫,由民族团结示范点、整村推进建设到乡村振兴集中脱贫攻坚的大跨越;民族体育事业实现了民族体育由奖牌为零到奖牌位居全省榜首、成功举办全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大跨越;民族教育事业实现了无民族教育重点学校到有民族小学、民族中学和各大中专学校为少数民族办班的大跨越;民族人才培养选拔从讲阶级成分到重知识、重人才、重素质、重培养的大跨越;民族文化事业实现了民族文化由一般性的资料整理到民族文化品牌景点的重点打造的大跨越;民族卫生事业实现了由缺医少药、看病难、看病贵到农村卫生医疗保障体系的全面建立、医疗条件全面改善的大跨越。
 

畅谈昭通文化和改革开放40年 

昭通市文体局副局长 王国光

改革开放40年来,昭通文化在历届市委、市人民政府的团结带领下,取得了令人欢欣鼓舞的成就。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成绩斐然,总能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审时度势地把握时代脉搏、及时准确地传导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价值取向深入人心,有力、有效地维护和巩固了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文化体制改革整体深入稳步推进,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规范性政策措施体系不断完善,文艺创作春华秋实,文化产业硕果累累,文化场所、文化组织、文化设备和文化信息设备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体育和娱乐种类进一步拓展,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进一步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广泛,地方史志编撰成效显著等等,伴随着党的事业茁壮成长。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互为影响、互为促进。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因此,做好新时期的文化工作、发展好文化事业,对于提高日趋凸显的软实力竞争尤为重要。

在新时代,昭通文化要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文化体制改革的部署要求完善辖区内的规范性政策配套措施;要按照分级负责的方式安排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工作经费,加强文化体制改革,加大文化设施建设投入,推动全市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在新时代,在市委、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昭通的文化事业一定能上一个新的台阶。激励着全市上下各族干部群众始终百折不挠、自强不息,为实现中国梦、谱写昭通篇章提供着无比强大的精神支撑。
 

改革开放40年辉煌成就看昭通农业 

昭通市农业科学院总农艺师 成忠龙

改革开放始于农村,开端在农村。40年来,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一切经济工作“重中之重”的突出位置,强化政策落实、狠抓科技措施推广。先后认真研究制定出台了《昭通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百万吨粮食增产计划的意见》《中共昭通市委 昭通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决定》《昭通市鼓励农林科技人员创业创新实施意见》等切实可行的地方规划和政策。农民和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都得到了充分调动和发挥,农业生产力得到极大释放和发展,主要农产品连续增收,农民收入快速增长,改变了我市农产品长期短缺的历史,农业农村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40年我市农业科技工作者先后研究培育了玉米鲁三2号、扎单202,通单2号、大单1号,马铃薯昭农一号、昭薯2号、昭薯6号,半细毛羊、昭通乌金猪、盐津乌骨鸡等高产优质动植物良种,研究提出“二套二玉米套种马铃薯”“水稻宽窄条栽”等规范化高产栽培技术。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加快脱贫攻坚,推进昭通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涉农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习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质量绿色发展新理念。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愿望追求为目标,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重点培育天麻、苹果、花椒、马铃薯、竹子、特色养殖六大产业。
 

昭通交通运输实现大变革 

昭通市交通运输局 艾永练

昭通改革发展的40年,也是昭通交通运输变革的40年。

从乡乡通公路、村村通公路,从泥巴路、砂石路,到现在通到家门口的水泥路、沥青路,从低等级的国道213到迄今的G85,再到全市从2016年开始建设的高速公路网,我都是参与者。目前我们正在构建“一环两横四纵六联络”高速公路网,“两横四纵一枢纽”铁路网,“一线四港多码头三转运”水路网,“一中心四通用八航线”航空网,“129”客运站,“138”物流园,昭通交通正在按照区域性枢纽着力推进。

我市公路通车里程从1978年的4205公里增加到2017年底的17828公里,增加了三倍多。其中高速公路从“零”增加至272公里,在建高速公路690公里,投资1046亿元,在建规模居全省第一;铁路运营里程从1977年建成的1.68公里云天化专用铁路到现在的内昆铁路昭通境内段238公里,还有在建铁路180公里,明年镇雄、威信将进入高铁时代;水运通航里程从原来的77公里山区原始河道到现在的361公里库区深水航道,主力船舶从原来的几十吨到现在的几千吨,今年9700多吨的船停靠水富港;民用航空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常用于飞播造林种草(甚至1983年还停航)到现在已开通至北京、广州等10多条航线。

时空距离缩短了,交往密切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更强了。

目前我们正在将水富港按照吞吐能力540万吨进行建设,建成后的水富港是现在运行的水富港的9倍。水富港将打造成为云南省最大的内陆港口和公、铁、水无缝对接的重要枢纽;同时全力推进水富港综合保税区建设,打造云南对外开放门户、昭通对外开放高地,成为云南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以及推动云南及昭通经济结构转型、支撑跨越发展的重要平台。
 

昭通经济建设成效显著 

市发改委副调研员 肖发善

改革开放以前,昭通经济发展非常滞后,地区生产总值仅占全省的8%,地方财政总收入仅占全省的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仅占全省的1.8%。1978年,全市生产总值仅有5.6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仅有167元,属于云南省的落后地区。

改革开放后,昭通经济逐步走上了加速发展的快车道。尤其是2000年以后,昭通经济迅速实现高速增长,经济总量成倍增长,地区生产总值2017年达到832.5亿元,是1978年的148.7倍.

昭通经济总量的快速扩张,奠定和巩固了昭通在云南全省发展格局中的经济地位,成为云南省较为发达的滇中经济圈之外的重要经济区之一。

投资规模迅速扩大,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由1978年的0.25亿元上升到2017年的897.36亿元,增长3589倍。投资总量扩张的持续发力,全力推动了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建成集铁路、航空、水运、公路为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建成了渔洞水库等一大批大中型水利工程;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实现零的突破,初步形成以水电为主,火电、风电、光伏发电配套的多元化电力产业格局。截至2017年,全市电力总装机容量1477.12万千瓦,是1978年电力装机容量1.8万千瓦的821倍。

改革开放以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16元增加到2017年的25560元,净增2524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98元增加到8675元,净增8577元。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全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90.45万人。建立了城镇和农村低保制度,防灾、救灾、减灾工作不断加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保障,社会持续稳定和谐,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昭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呈现出更加灿烂的前景。
 

昭通教育实现跨越 

昭通市教科所所长 张佐才

40年来,昭通教育和全国、全省一样,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追赶超越、脱胎换骨,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40年间,从“粉笔头”到“互联网”,从“有学上”到“上好学”,昭通教育向着更高质量、更加公平不断迈进。

从“普六”到教育体系逐步完善。昭通是贫困地区办大教育,实现教育公平,尤其是让适龄儿童能够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是昭通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昭通各级党委、政府切实落实政府责任,在困境中奋起,举全市之力,克难攻坚,全力推进“普六”“普九”“两基”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础教育取得辉煌成就,为实现教育公平创造了良好条件。如今的昭通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已经形成, 9个县区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通过国家验收,普通高中教育正在走向优质多样,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等取得新进展,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从“土台子”到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改革开放以来,全市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城乡学校脱胎换骨、面貌一新,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学校,实现了从“校校有危房”到“最漂亮最美丽的地方是学校”的历史性转变,从“一块黑板”到“电子白板”的跨越式发展。改革开放40年,全市着力打造一支优秀的校长队伍。全市积极推行校长津补贴改革,引导校长专业化发展,大力加强校长全员培训,先后对全市中小学校长和幼儿园长进行多次培训。

从“双基”到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近年来,全市学校围绕内涵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主题,全面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下大气力转变教育发展观念、学校育人观念、人才培养理念,全面落实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系列化德育、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改革以及学校文化建设推进377所学校内涵发展。

审核:   责任编辑:李丽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李丽娟
标签 >> 要闻 40年 改革开放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