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阅读昭通·群山丨底片里的诸多可能

 2019-01-03 17:05  来源:昭通日报

底片里的诸多可能 ——《爱情底片》后记

我一直想写一本关于爱情的小说, 因为爱情是女人一生的梦想。

我一直认为人世间有真爱,虽然很 多人都给我相反的佐证。人已中年,走过风雨,我仍坚信不疑。

在大学校园,在一群搞艺术的少男少女中,我看到爱情的故事每天都在如火如荼地上演着,然而保持长久的,却寥寥无几。在都市,现代生活节奏快速,人们情绪浮躁,要让情感之船持久 地在一个港湾停泊,这对激情满怀的少 男少女来说,未免太奢侈了。

然而在宁静的村镇,在我钟爱的军营,我却看到了另一种单纯而朴实的爱。 我出生在农家,高中没毕业就参了 军。在农村,女孩的降生注定充满艰辛,如果她不幸是家中第二个或第三个女孩,那么她就是见不得阳光的黑户, 要么被送到姥姥家,要么送人,甚至被溺水而亡。

儿子从出生到长大,我雇用过三个 保姆,她们或做饭做得好,或收拾家务利落,替不会骑车子、看见壁虎都吓得不知所措的我,分担了不少家务,让我有时间和精力写作、阅读。她们的梦想只是希望我能让她们当女兵,或者帮找个老实而体贴的城里人做丈夫。

作为百无一用的秀才,我什么也没能为她们做。多少年过去了,她们的形象还时时映现在我眼前。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在解放军艺 术学院上学。在都市,不少人被各种利 欲诱惑,渴望成名,渴望成功。然而成功者,毕竟是极少数。于是有人迷失了,有人逃离了,也有人保持了本真的 自己,仍在不懈地努力着。我想为失败 者写本书。

在北京美丽的四月,鲜花总是催动 着我的情思。我喜欢春天,总在春天开始写自己的一部部作品。觉得在这个 季节,总有什么会发生。在春天,我写完了《月子》《结婚》(后出版名为《爱情 总是背对着我》)。

书出版后,我并不满意,因为我有 一个计划,要完成女性三部曲的写作, 后两部完成了,前一部却总是不想把它 极早地收官,因为我太喜欢它了。如果说已完成的两部是现实生活的话,那么这第一部则是我的理想,是我情感中最 浓郁的一缕芬芳。

在春天写作,总让人感到花香随时 会穿透时光的隧道,固执地飘进你的心 里,让你感到会有一种神力涌于笔端, 所以,在春天写作,我会认为我是在为 女人写作。换言之,我把它当作一种心灵倾诉的最佳载体,在纸上任意地哭或 笑。当然,春天总会过去,所以我着急 地写着、写着。由于急于倾诉,我常常 不能冷静地把它们仔细想透。就像谈 恋爱,难道你要把对方的一切都搞明白了再谈吗?抱着这样的想法,我进行了 我的精神恋爱。我不认为它是一次创 作,而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爱情经历。 换言之,是我和我的作品中的每一个人 在进行着一次关于爱情的重新思考,它 如恋爱,让我痛苦,亦让我喜悦。我在 狂热下完成了这篇纯属私人情感倾诉 的过程。我喜欢用情绪化的词语,叙述 人物应对世界的某种心境和感受。我总觉得故事本身并不重要。我在写人 物内心的时候,感到有一种诗意的温情包围了我。

我动笔是在 2015 年 3 月,完成于 2016 年的春末。中间总是不忍草草写完,于是写写、停停。特别是在我感情 非常激动的状态下,我强行自己停了笔,而去写另外一本书。因为我怕由于冲动,把人物写糟了。没想到,写完了, 也折腾两年了。

我还没有来得及打印出来,电脑病毒突然把我的梦想化为一片空白。我如失恋的少女,呆呆地坐在桌前,整整坐了一上午,欲哭无泪。而窗外,天空湛蓝,云彩如河似羽,缓解了我心中的 哀伤。我便出去散步,想着再回家时, 我的小说一定会完整地呆在电脑里等 着我。我回到家,一会儿打开电脑看 看,一会儿再打开看看,我总想也许电 脑只是跟我捉迷藏。无论我怎样地千 呼万唤,电脑屏幕仍如一面黑墙。仍不 甘心的我,在烈日下,抱着笔记本电脑 在中关村的一个个电脑公司穿行着。 我一次次地抱着希望去,一次次地失望而归。

半月后,我不想再提它了。

2017年的春天,我又一次想到了这 部小说。就像一场投入的恋爱,总放不 下。于是通过半年的重新记忆和思索, 稿子写完了。

既然是一次恋爱过程,里面就有太多的心理描写,就多了一分说不清的迷 恋甚或神经质。如女主人公汪哲写给 恋人张家伦的一封封信。在信里说着什么呢?光谈爱显然是不够的,于是我 采用了最随意的办法,就像聊天,她把 张家伦当作了她精神的驿站,所以她的信就显得凌乱,甚至有些语无伦次。让人看了一直在想小说是这样写的吗? 信是这样写的吗?我一直认为这个世 界如果有真话,那它肯定存在于不经意 的片言只语中。

创作的源泉只能是一个人的内心。 一个人既在现实中,又在现实外。内心世界常常是现实的。但内心的世界也常 常被现实所拘役,所改变。写作的意义, 便在于此,它可以使被现实日渐缩小的 “内心”,重新变得开阔。

总之,基于各种考虑,我希望这部 长篇小说能好读一些,希望在样式上稍稍别致一些,让人觉得小说也可以这样写。我把汪哲放在两个特殊的境 地,就是想让主人公在这两个极端不同的地方,在淳朴与奢华、平淡与激情、情与欲的极端反差下,来体现一个 现代女性的精神史,淋漓尽致地展现 她的痛苦与喜悦。

为了让人物真实,我采用了许多形式:发表的作品、书信、会议纪录、处理决定,还引用不同人前后矛盾的说 法,只是想说人性是复杂的,情感更是 混沌暧昧的。人性是人类无法抗拒的引力。外在的东西可以抗拒,可以偏离,可以不同。但是落叶归根,人性会 要求你回到地面。这部书算是一次探 索,也是文学的一次追问。结尾,我修 改了好多次,朋友意见让汪哲堕落,说 这样更有悲剧感。我想了半天,还是 坚持我的想法。我认为她是成年人了,她经历了许多,一定能走出自己的痛苦。可是我还是不忍写。一次梦境使我下定了决心,这个梦里汪哲说了一 句话:你就是我,我就是你,你照着你的 思路去写我吧。

秋天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在年末, 我想我必须收笔了。可在要交稿时,忽然发现,我原来塑造的汪哲跳出来了, 说我把她写得太假,她说张家伦去世, 我在学校生活还有整整一年呢,在这一年,不想念张家伦,失真,可我一直想他,不跟其他男人接触,肯定是假的。 把汪哲一直放在张家伦曾经的部队,潜 心写东西,不错,可是失重了。于是我 又重新进行了修改。这时,我忽然发现 我不是在写汪哲,不是在写一批大学 生,甚至写的不只是爱情,而是在纪念我曾经的青春。通过爱情,写出我们一 代人的精神迷茫,甚或反思。

新的问题又来了。她爱同学江天吗?怎么爱的?怎么处理她跟女同学 千光既是同学又是情敌的关系?还有 一伙极其敏感的女孩如何争艳斗媚。 张家伦在,我可以让汪哲不关心她周围 的生活,可现在我必须让我的主人公生 活在光怪陆离的校园,置身在大都市 中。起初那样浮浅的表层肯定不行了。

为此我设置了日记讲述,来补充作者——师姐,一个局外人臆想的不足, 或讲述者汪哲在特定情景下的隐瞒。 用感性的日记来讲述张家伦去世后汪 哲的真实的校园生活,学校周围的交通、公园、饭店、采访、看演出、宿舍等场景,就有了质感的描述。这样,日记的比例就增多了,也显得真实了些。当然 最主要的是体现其情感的纠结。与同 学张韵依、千光等的矛盾,对张家伦的思念,甚或她在后来婚姻生活中的躲躲 闪闪,当然最主要的是与江天的爱欲与 现实利益的纠结。文中那些晚会、联 诗、赏花、派对、游玩等场面,如同有意 隔断其余部分的大片空地,给人一种更加辽阔的印象。在汪哲两年上学的夏日,似乎总有一股时代之浪朝我不停地涌来。

说到小说,当然离不开人物,我希望作品中的人物是流动的,是按生活的逻辑而变化的。比如起初看一点心机都没 有的少女千光,最后给汪哲和江天恋情 致命的一刀,根本就不由我,它自然就冒 了出来,我根本就按捺不住。

全书我始终没有把塑造人物作为主要任务,不刻画特殊的性格,故事冲突也不明显。我故意让读者忽略人物,而去关注他们生存的背景,他们和其他人一样面临的困境。光怪陆离的 城市、喧嚣的校园、充满欲望的男女 ……这是一部也许不是你想象的爱情 小说,在不愉悦中,你去审视灵魂,去反省青春时的焦虑、不羁、迷惘、彷徨, 去寻找年轻岁月的质感,那么,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文清丽

文清丽,女,1986年入伍,陕西长武人。先后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北京大学艺术系,鲁迅文学院第三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和鲁迅文学院第二十八届高研班(深造班)学 员。曾在《人民文学》《十月》《中国作家》《北京文学》等刊物发表500多万字的作品,多篇作品被《小说选刊》《小说 月报》等转载。出版有散文集《瞳孔湾湖》《月子》《爱情总是背对着我》,小说集《纸梦》《回望青春》《我爱桃花》《渭北一家人》,长篇小说《爱情底片》。曾获《长江文艺》方圆杯小说奖、《广州文艺》第四届都市小说双年奖一等奖。 现为《解放军文艺》副编审。


作家评介

窥探人性深处的幽微

全秋生

小说家文清丽可谓高产。近两年来,以每年在全国核心文学期刊发表八 九部高水准的中篇小说的速度,引起文 坛关注。发表在 2018 年第 3 期《十月》 上的中篇小说《黑处有什么》,被《小说 月报》《长江文艺·好小说》转载,可以说 是她近两年小说创作中关于人性幽微 探索的重要作品之一。近日出版的长 篇小说《爱情底片》,把她这种带着好奇 与怀疑,向人性深处窥探和分析的审美 追求推向了极致。

《爱情底片》是文清丽创作生涯中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作品写的是一批工 作后重上大学的年轻人的心路历程。 故事的背景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电脑 由黑白到彩色,呼机从数字到汉字,大 哥大浮出水面。我想,文清丽把故事设置在世纪末,有她深刻的寓意。在一个 急速变化的时代,无疑更能彰显人物的 精神内质。正如从沙漠部队来到京都 大学的中尉汪哲感到的阵阵眩晕。时代的急速飞跃,大学生活的无所适从, 情感生活的迷茫和诱惑,无疑更能抵达人性深处,从而使作品避免成为一般意 义上的致青春。

作者是狡猾的,小说前半部分引用日记、书信、作品、会议纪录等各种文体,力争给读者讲一个真实可信的纯美 爱情故事。一个从农村来的女孩在一 个青年军官家当保姆,得到男主人公的 呵护与爱,由此入伍、上大学,在光怪陆 离的都市生活,坚守清纯,拒绝了同学江天、战友刘琦的求爱,与得了绝症的 往昔的主人、编辑张家伦结婚。这种韩 剧式的爱情,我以为是多年置身军营的 文清丽对诗意生活的一种向往,换言 之,曾是青年作家文清丽一贯的追求, 她曾以她特有的文清丽式的言情,在文 坛有了自己的辨识度。文清丽如果顺 着这条线走下去,或许可以推出一个 “高大上”的“爱情殉道者”形象,但她很 清楚,再浪漫的爱情也得从现实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喧嚣浮躁的校园、欲望横流的男女,肯定在女主人公汪哲的灵魂深处留下了深深的印痕,作家通过汪哲 与张家伦各自书信与日记的还原本真, 让她在无数的迷失中突围出来,坚守对 张家伦的爱情,但她做梦也没想到他竟 然会背叛她。作者反笔写之,读者都以 为出问题的是汪哲,而作者偏让汪哲忍 受张家伦的情感背叛,最后还得原谅 他,明知他身患绝症来日不多的情况 下,依然与他结婚 ;她爱风流倜傥,给 她如火激情的同学江天,作者却以日记 中隐晦的留白和零星的信息,让读者去 猜测他们分手之因……文清丽用截法、 岔法、突然法、伏线法、由近渐远法、将 繁重改简法、重作轻抹法、虚稿实应法, 种种总在人意料之外的诸法,展现了一幅世纪末校园众生相。而这众生,又不 是青涩学子,他们是从工厂、军营、机关 等社会的各个角落,携带着世俗的烟 火,进入梦想的大学校园,在崇尚激情、 自由的艺术学府,人性以裸者身份渐现。作者没有从道德的角度评判笔下 每个人物,用诚恳之笔,在检视人物内 心时,赋予了他们优雅和智慧,写出了 时代变迁的沧桑与无奈,让爱情这张神 圣的底片得到了真实可信的曝光。“底 片”一词,我深爱之。生活底色、生命底 色、人性底色,你尽可以放开思维去想。

上下铺谁住,用考试的方式定夺; 千光记述暗恋者江天的一周行踪和穿 着的便条;中秋公园作诗联句的暗通款 曲……一个个散发着生活质感的细节, 读得越深入,越抵达人性的深处。告诉 你,事实不是你想的那样,生活和情感 是混沌的,不可轻意地下结论。同学中 第一个靠一稿多投富起来的江天,黑夜 里的哭泣;单纯的千光,最后忽然投向 心爱者江天的一把暗箭;一向清高自许 的张韵依,瞬间屈就瞧不起的室友;宁 住地下室当京漂,也不愿回省城过有车 有房宁静生活的师姐;还有虽不是主角 的胡茗,如道亮光似隐似现,她形体丑 陋,却靠着自己的努力走上了梦想的艺 术舞台,使我们明白了作者在一片名、 利、色、权争逐中,给自强者的一声礼 炮。几处对成功的历届学生的隐性追 溯,从而使所写的人物都动起来了,情 感嬗变的层次也越发明晰,人物性格凸 显出来了。作者不预设道德评判,对笔 下每个人物都给予了理解。

小说家文清丽的另一重身份是编辑,多年编稿、写作的历练,让她深谙小 说创作的精髓,写出一种与众不同的爱 情,是她创作《爱情底片》的初衷。通读 全书,能看到她在写作时故意不一气呵 成,在急速讲述中会停滞,细细描摹一 条街道、一间教室、一家饭店的陈设。 从某种角度来说,这样的创作其实是对 青春年华的一种另类解读。这种结结 巴巴的失衡感,无疑拓宽了小说的宽度 和向度。

二十年后,师姐到汪哲家里,看到 他们大学时同学的合影,作者的神妙 之笔是照片背后写的每个人上学时 的年龄,二十多岁,然后已成名的胡 茗的一曲《绒花》:世上有朵美丽的 花/那是青春吐芳华……把我们带进 了年轻的岁月,我想作者要表达的不 只是曾有罅隙的同学握手言欢,也不 只是往日不在的忧伤,而是让读者和 她一道去反思青春时期的不羁、迷 惘,以体恤之心写出生活的粗粝及人 物内心的幽微。

西班牙作家马里亚斯曾说:“我喜 欢那种不仅仅是聪明灵巧的书。我更 喜欢那种能留下回声、留下一种气氛 的东西。读莎士比亚和普鲁斯特 时,我就有这种感觉。有某种启 发或事物的闪光,传递出一种 完全不同的思考方式。我在 这里用了与光有关的词,因 为有时候,我相信这是福 克纳说的,在深夜某地的 中央划亮一根火柴并不 能让你把事物看得更清 晰,而只能更清晰地看见围绕着你的黑暗。”我以为文清丽做到了。

文清丽的长篇新作 《爱情底片》具有文体实验意味,引人入胜的文字 邀你一起审视灵魂,反视青春岁月的放纵、焦虑、不羁、迷 惘、彷徨,领略生活的粗粝及人物内心的幽微。

——中国作协副主席、茅盾文 学奖得主、著名作家徐贵祥

文清丽以她的作品描写和阐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大学校园的现实生 活,准确抓住了工作后重上大学的一批 人的精神气息,行文浪漫、优雅,在迷人 中,又让你感到每个文字都在实处。

——鲁迅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 王祥夫

别一种致青春,不只是追忆、浪漫, 还有真实得让人心醉的渴望成名的艺 术学院学生成长路上的精神图谱。作 家文清丽以诚恳之笔,不预设立场做道德判断,而以体恤之心,珍爱笔下每个 人物。

——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著名 作家邱华栋

审核:   责任编辑:聂孝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聂孝美
标签 >> 群山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