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18-12-19 09:56目之所及满山绿,深秋绿意逐变金。绿是昭通最沁人心脾的颜色,金是大地的回馈,从绿到金的色彩变换,从曾经没落的“小昆明”到现如今“苹果之城·世界鹤乡”的崛起,就是昭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浓缩写照。无论是去外地的昭通人,还是来到昭通的外地人,对于昭通的碧水蓝天、如茵绿草、清新空气,都能说出“子午卯酉”。
近年来,昭通大力推进“山水昭通”“森林昭通”“清洁昭通”建设,深入实施“生态立市”战略,昭通人躬身践行健康、节约、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昭通市环保局切实履行环境保护统一监督职责,积极探索昭通环境保护新路,以铁腕的手段推进环境污染防治,以扎实的措施落实问题整改,使昭通环境保护的步伐迈得更坚实,昭通环境变化更加可喜。
臭水变“清了” 生活变“绿了”
闲步望海楼公园,湖面如镜,水鸟低飞,湖周花草点缀,小径通幽,望海楼白墙、青瓦,凤凰山青松、翠柏,好一派湖光山色。漫步省耕国学文化公园,这里曾是昭通城边的一个荒凉地方,转眼成山丘绿树藏莺,湖泊映衬蓝天白云,九曲回廊连接水脉地气的国学文化公园。入秋以来,这里还迎来了红嘴鸥,如今昭通人在家门口就可以看沙鸥翔集的景象。
利济河、秃尾河是昭通的“母亲河”。曾经的“两河”碧波荡漾,水清岸绿,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昭通儿女。一度时期,由于城市人口增加、生活污水随意排放等多种因素,曾被称为“利济浮光”的利济河,水清岸美的秃尾河,却变成了“黑臭水体”。
让河流重新回到以前的模样,是每一个昭通儿女的夙愿。为了彻底治愈“母亲河”的疾病,市委、市政府痛下决心、顺应民意,于2014年正式启动了中心城市“两河”治理项目。“两河”治理中,作为“环境医生”的环境监测工作人员不定期抽检“两河”水质,环境监察人员定期不定期现场检查、督促治理,及时掌握“两河”水质健康恢复情况。如今,经过四年的治理,利济河、秃尾河正发生着变化,昔日臭水沟正在蜕变为“水清、河畅、路通、岸绿、景美”的生态长廊。
自从昭通生态环境大变样以后,昭通居民的生活也变“绿”了,身处其中的居民慢跑健身、休闲娱乐……这些已不再是记忆,如今已变成了现实。
昭通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的背后,是市委、市政府正确决策的结果,是参与治理单位和有关部门努力的结果。近年,在全国很多城市“霾声”一片中,昭通人却惬意地呼吸着清新空气。2016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分别为95.62%、95.58%,截至2018年9月为99.27%。这是持续打好“蓝天保卫战”的最美收获,也是昭通环保人勇担环保职责,践行环保使命,铁腕治污留住蓝天白云,确保昭通空气质量迈向高标准结出的硕果。
运用信息化手段创新环境管理
随着环保信息化深入开展,昭通市环保局顺应新形势下环保工作趋势,于2016年8月启动“互联网+数字环保”项目建设。
让数据发声,提升环境管理水平。以前,平台不联通、监测统计数据分散等因素导致数据没有实现价值的最大化。如今,昭通市环保局创新环境监管模式,通过“电子眼”监测系统实时盯牢污染源,动态采样数据实时传回视频,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形成全景式、立体化模型,环保管理可以及时掌握企业排污状况。昭通市环保局目前已初步完成环保大数据管理平台的搭建,初步实现环境监控、业务综合管理、政务办公、应急响应、决策支持等功能
据悉,这一系统自试运行以来,全市已有27家重点污染源企业接入在线监控系统。“环保电子警察”可全天候盯牢企业的污染排放口,从源头实时监控污染源。“数字环保”为昭通生态化提升、智能化监管,增加了一道保险,使得环境监察、监测、执法、管理的效能大大提高,为昭通更好地“守住一片蓝天、绿化一方群山、护好一江清水、建设一座果城”提供支撑和保障。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环境保护工作只有进行时,没有休止符。不管是作为环保部门,还是作为普通市民,都要全面树立“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理念,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强化源头管控,认真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战役。(昭通市环境保护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