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倾听故居的声音

 2018-12-16 09:45  来源:昭通新闻网

◆朱君莲

八年前的某一天,闻着满街的桂花香,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我来到了姜亮夫故居开始了讲解员的工作。刚来到先生故居时,一切都是陌生的,由于读书少,所以孤陋寡闻,未来之前,我甚至不知道国学大师姜亮夫是我们昭通人。所以在先生的塑像面前,我一直疚愧于自己的浅薄。

姜亮夫先生1902年出生,1995年辞世,他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楚辞学、敦煌学、历史文献学家,生前完成了1250多万字的著作,被称为“一代鸿儒、国学大师”。先生1926年考入清华大学,师从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等大师。1935年留学法国,辗转巴黎、洛杉矶、柏林等地收集中国战争期间流失到国外的珍贵文物,特别是敦煌经卷。1937年回国后开始潜心研究敦煌学、楚辞学、历史文献学,成为国内权威的敦煌学专家。还著有《楚辞通故》一书,本书被认为是当今研究楚辞最详尽、最完整的历史资料。先生曾任云南大学文法学院院长、国立复旦大学教授、英士大学(创办于1938年,于1948年解散,其院系并入浙江大学和复旦大学)教授等。1953年,先生离开云南赴浙江大学任教,之后几十年一直工作、生活在浙江。在教学领域辛勤工作的70多个春秋,为我们留下了三十多部学术论著、数百篇学术论文。现在,这些皇皇巨著就摆在展厅的柜子里,静静地,让我景仰。

姜亮夫故居地处昭通古城中心,修建于清代晚期,占地面积两百平方米左右。临街的大门两边挂着一幅1927年由梁启超亲笔题写的对联:“海燕飞来窥画栋,绿荷相依满横塘。”姜亮夫先生在清华大学求学时,梁启超先生非常器重他,视为得意弟子。毕业时,梁启超先生赠送此对联以作纪念。进到展厅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先生的塑像,这尊塑像由四川美院的一名教师精心雕塑。塑像素材取自先生90岁生日时在浙江大学校园里的留影,整个塑像神态雕刻得栩栩如生。展厅四周的墙壁上,挂满了先生生前的部分照片以及文字介绍,六个展柜里面,存放有他生前使用过的物件和穿过的衣物。

姜先生一家当年生活起居的老房子,现仅存庭院、厢房、耳房、阁楼等。进门的左边是姜亮夫先生当时住过的房间,里面摆放了书桌、书架、梳妆台和一张与墙壁连为一体的木床。右边的照壁上贴了一张现代喷绘,内容为先生在清华上学时写的一段话,是后来从他的日记上拓下来的,内容跟我们今天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吻合。照壁的底部放着一口水缸,据说目前是昭通最大的一口石缸,材质是金沙江边上好的绿豆石,缸身雕刻了三顾茅庐的画面,缸里的水常年清澈见底;水缸周围摆放了五六盆盆景,其中有一棵稍微大点的树叫万年青,常年都是绿的。这棵树据说是姜亮夫的侄子种的,已经六七十年了;院子的地板全是青石板,石板与石板之间的缝里,总是在春天长出生命力极强的小草,它们争先恐后,每一棵小草都迫不及待地想窜出来。就这样,院子里常年都有绿树、小草、清水陪伴;疲倦的下午到小院走一走、看一看,整个人都会变得神清气爽,没有客人的时候,我也常常会在院子里读书。

经过院子就来到了正堂,正堂大门两边挂有当年的国学大师章太炎题写的对联,对联的字体采用了小篆,内容为“多智而择博学而算,上通不困幽居不淫”,落款是章丙麟。姜亮夫清华毕业后拜章太炎为师,成为了章太炎的关门弟子。师父赠送对联给弟子,就是要告诉他:那么聪明而且有智慧的人就应该好好读书做学问,学以致用,无论你以后当官发财还是当平民百姓都应该不骄不躁。横幅是2011年冬,时任清华大学副校长的郑燕康随同国家教育部的部分领导来到故居现场题写的,内容是“清华之光”四个大字。意思是说:姜亮夫先生是清华大学的一道强光,照亮了整个学术界。

进到正堂迎面看到的是一张金丝楠木面板的贡桌,贡桌上贡有一大两小三块牌扁,中间大的牌匾上写有“天地君亲师位”,旁边两块小牌匾分别写有“礼义廉耻、孝悌忠信”的字样。正堂左右两边摆放了太师椅和木茶几,据说这些家具是姜亮夫母亲的嫁妆,太师椅靠背上分别刻有梅、兰、竹、菊等画,这些画是先生的外公何月桥(当年有名的画家)所画。左边的北耳房是先生父母的房间,里面摆放有木床、踏脚凳、衣柜、梳妆台等。

姜亮夫先生在此生活到18岁,18岁考入成都高师上学后就很少回家了。先生最后一次回家是1942年,他的父亲去世,回家奔丧。先生故居一直由其弟姜正夫一家居住管理,直到上世纪末。整个故居以土木结构为主,是昭通典型的民居样式,屋里陈列的家具很多是姜亮夫母亲的嫁妆,虽然不是什么名贵木材制成,但意义非凡。走进故居,它没有给你“豪宅”的印象,但有文化、有书香气息,清净典雅,是一个可以让人安静下来读书学习的好地方。在市、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姜亮夫先生故居修复的主体工程刚一结束,便交由昭阳区文联管理。我算是三生有幸,能够在那时来到故居工作。故居在2011年下半年正式对外开放。

姜亮夫故居是目前昭通保存得比较完整的本地特色民居,每一间屋子里,都有先生一家当年生活过的痕迹,每个地方,似乎都还留有先生的气息。在开馆这八年里,我和我的同事接待过省内外数以万计的游客,其间有来自中央、省、市的各级领导和各级专家学者,也曾接待过无数的海外游客。每一位前来参观过故居的人,对姜亮夫先生都是赞叹不已,为这个小小的屋子能走出这样的大师、为昭通丰厚的文化积淀而感慨万千。

改革开放四十年,昭通的变化很大。四十年的光阴里,古城几度枯荣。姜亮夫先生的故居,见证了诸多的发展变化。常常,我都在感受到它无言的声音。甚至在某个安静的时候,能够聆听到一个老人,在抑扬顿挫地讲述。

(作者系姜亮夫故居管理员)

审核:   责任编辑:李丽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李丽娟
标签 >> 文学 40年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