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18-12-13 23:07 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永刚 高飞
咬定青山不放松,把短板转换成优势,这方面,盐津一把伞竹笋种植专业合作社是一个典型。
一把伞竹笋种植专业合作社位于盐津县柿子镇新生村、中坪村、水银村交界处,山峦叠嶂,森林覆盖率高达76.9%。
“海拔1500,山高坡陡、树厚林深,以前就是种荞子、洋芋,产量不行,挣不了几个钱。” 柿子镇新生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盐津一把伞竹笋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何延军介绍,这样致使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
脱贫任务艰巨,柿子镇党委政府结合该村地理环境并邀请专家论证发现,该地年平均气温18.1℃,平均降雨量1220.8毫米,最低海拔434米,最高海拔2176米,良好的自然条件、优越的地理环境、丰富的资源存量和自成一体的种植技术,十分利于竹笋生长,建议新生村“坐山靠山”,发展方竹产业。
“老百姓觉得竹子栽出来没多少人吃,卖不出去的话就亏了,很有情绪。” 何延军回忆,对于多年形成的种植习惯,很难改变。
“之前种的也是荞子、洋芋,后来就响应号召种竹子了。” 新生村种植大户候光元介绍,自己共种了105亩,这个收入对比明显,一年有10多万元进账。
村委会做工作,能人带动,渐渐的老百姓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
产业发展起来了,却遇到系列问题。
“路不通,只能靠人背马驮,除了成本,所剩无几。”说起竹子产业,何延军一把辛酸泪,“外来客商进村收笋子,谎报市场行情,大幅度压价;另外,还有不良竞争。”
为了尽快改变这种现状,柿子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2018年3月硬化11公里的泥泞路,大幅度降低竹笋运输成本。另一方面,盐津一把伞竹笋种植专业合作社2018年6月正式成立,由新生村、中坪村、水银村种植户组成。
“柿子镇新生村、中坪村、水银村是竹产业发展的重要区域,竹产业已经发展到了1.45万亩,实现了420吨的产量,户均收入1.3万元以上。” 柿子镇副镇长曹江介绍,今后,柿子镇将把群众全部纳入到合作社中来,实现产业全覆盖,进一步发展壮大竹产业。
“专业社成立后,农户负责种出竹子,保证品质,合作社则统一定价、销售。” 何延军介绍,目前合作社已发展成员65户,覆盖农户545户1732人,其中贫困群众142户478人。
目前,盐津一把伞竹笋种植专业合作社主要经营竹子育苗、种植、管护、采摘、竹笋采购、初加工、销售、提供技术服务、开展技能培训、信息咨询等,与彝良山益宝等公司合作,实行订单式收购,柿子镇笋农在家门口就可以卖上好价钱。
据了解,一把伞竹笋种植专业合作社以带动群众增收为核心,笋子主要销往浙江、广东、四川、重庆等地。2018年已实现秋笋销售1050吨,产值750万元,带动笋区农户户均增收1.3万元,建档立卡户户均增收1.1万元,实现了村集体公司、合作社和群众三方共赢,实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政治效益“四效”同增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