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社
2018-11-30 11:31王娅(左)和受助学生在一起
她对自己“手紧”到“悭吝”
却多次慷慨解囊捐助贫寒学子
她罹患胰腺癌晚期
却放弃用昂贵的化疗药
毅然捐出仅有的一处房产继续助学
她还签署了遗体捐赠协议
“我这身体有啥用就都捐了”
她叫王娅
一名普通的天津退休女工
她只是万千国人中最普通的一个
也是中国人最暖的样子
1
一封突如其来的邮件
2016年7月
清华大学退休教授
陈章武收到了这样一封邮件
“你们是有两个账户吗?
我想确认一下。”
陈章武遇到过很多捐赠者
却头一次碰到以这种方式“找上门的”
第一次邮件往来后
助学基金会的账户上
很快就收到了王娅打来的
6000元资助款
“我是工薪族,没有大笔的钱,
现在是个老年人了。
你们若愿意接纳我,
我很愿意持续捐助下去。”
此后两年多
数十封邮件
家访、审查学生资料
走访受助学校
这位天津退休女工
与甘肃寒门学子的命运紧密交织
“想到在西北有一个孩子能因为
我的帮助继续学业,
上大学甚至读研,
真是件令人快乐的事。”
王娅(左二)走访受助学生家庭
可今年4月
一向守约的王娅却“失联”了
直到几天后
陈章武才收到她的一条信息
“非常不凑巧,
去新西兰旅游与助学活动时间上冲突了。”
又过了几天
一笔3万元的捐款打到了基金会账户上
那时
王娅已经陆续资助了7名高中生
其实
王娅根本没去新西兰
而是躺在了天津肿瘤医院的病床上
胰腺癌晚期!
命运给这个一向身体健康
正卯足劲做公益的人
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
抢跑!
这个倔强的人一边和病魔抗争
一边加快了捐资助学的脚步:
5月
还在病床上的王娅
不忘为基金会汇去早就准备好的捐款
8月
她停掉了尚未做完的化疗
和接下来的全部放疗
拖着乏力的身体
踏上了奔赴甘肃的家访
“再不赶快去,就再也没力气去了。”
王娅走访视频
按照王娅意愿
工作人员为她办理了遗嘱公证:
在她离开后
将仅有的、也是人生最大的资产——
一套商品住宅房捐赠给基金会
用以资助更多的贫寒学子
王娅(执笔者)在好友陪伴下办理房屋捐赠手续
但很快
她“反悔”了——
变身后捐赠为生前赠予
她说
这样可以尽可能地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让钱能顺利用到孩子们身上
2
一笔最大的人生财富
一个癌症晚期病人的家
会是什么样?
不大的一居室
没有什么值钱的陈设
却异常整洁
角落里、茶几上、阳台边
鲜花绿植,生机葳蕤
“我爱花,好着的时候家里养了几十盆,
好看极了。
现在身体不好了,好多都送人了,
但朋友们来看我还是爱送花。”
一头利落短发加鲜亮的黄毛衫
王娅脸上盛满了笑意
只是握手时
瘦到只剩骨头的手和低于常人的体温
才让我们想起
这是一个被病魔折磨了许久的人
“为什么要这样做?
把钱留下来,
不是可以用点好药、让自己过得好点吗?”
面对一个毫不避讳谈论生死
有条不紊安排后事的人
记者坦陈心底的疑问
“我过得挺好的,要那些钱没用”。
“给你们看看我这辈子最大的财富吧!”
七八张保存完好的收据、证书
记录下王娅20年来从未间断的
捐赠之路
“没有你们想的那么‘高大上’,
就是自己有些能力,
能帮就帮一点。”
看到记者为这些单据拍照
王娅赶紧摆摆手
做起公益来慷慨无比
可对待自己
王娅却“手紧”到抠门——
家里值钱的“几大件”
是去年花2000多买的34寸电视;
酷爱摄影,生活宽裕的她下了好几次决心
才放下用了多年的卡片机
买了个8000多的单反
平时穿的衣服、用的包
从不超过100元
“我特别不理解那些一个包、
一件衣服就要几千、上万元的人,
太没有必要了。
应该把钱花在有意义的地方。”
王娅的另一笔“大”投资
是手机实在破到不行
前年7月花1700元买的第一部智能手机
3
一片静美的秋叶
而除了给予孩子们物质上的帮助外
她更希望的是
因为有了这些资助
孩子们能自由地选择自己想做的事
有一次
王娅资助的一个孩子给她写信
说高考时想要报考师范专业
一向怕打扰孩子学习的王娅着急了
她怕是因为钱绊住孩子追逐梦想的脚步
她想方设法找到了孩子妈妈的手机
“ 我告诉那个孩子,
你想学什么、学到哪儿,
我都资助你。
当听到孩子说就是喜欢当老师时,
我的心才放下。”
王娅(左四)、陈章武(左三)和受助学生在一起
“这就是一个普通的中国女工,
善良、豁达、明理。
社会需要这样的人。
愿天下长存好人,
愿好人常做好事。”
陈章武感慨万千
愿天下长存好人,
愿好人常做好事。
为平凡的中国好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