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18-11-27 11:10——王秋婷同志精准扶贫二三事
2018年11月19日,大关县纪委监察委派驻天星镇打瓦村驻村扶贫工作队员王秋婷同志遭遇车祸身亡。她生前留下的身影,贫困村群众历历在目。一件件好事实事,村民们口口称赞。
信仰坚定 请缨上阵不言苦
2017年10月,参加工作4年的王秋婷同志,主动向组织提出申请,到打瓦村驻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打瓦村距天星镇13公里,距县城45公里,下辖22个村民小组,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经济发展十分缓慢。
在开展驻村帮扶工作期间,王秋婷同志以村为家,把自己当作一名普通的群众,把群众视为自己的亲人。她多次深入到村、到户了解群众急需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并为群众宣传精准扶贫政策,为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排忧解惑。短短2个多月,王秋婷同志就走遍了22个村民小组,大体摸清了村情民情。她在日记中写道:“一个二十几岁的小姑娘工作不要太拼,要会照顾自己......”每次母亲打电话询问我工作近况,我都用愉快的语气报着平安,让她放宽心,但组织赋予我的任务使我一刻也不能松懈,两个月的深入走访,使我一点一滴融入到群众中。
作风严谨 忘我工作无畏难
通过走访,王秋婷同志了解到打瓦村有白岩、打堡两个村民小组不通公路,群众的生产生活还是靠人背马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王秋婷多次和队员翻山越岭到每家每户了解群众的想法,为不打扰群众日常生产,经常晚上走夜路到户召开群众会议,开展土地协商工作,做好建路前期准备工作。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公路顺利通车,当地群众终于结束了人背马驮的历史。
在加快推进“互联网+”精准社会扶贫工作中,王秋婷同志创新工作方法制作社会扶贫APP安装PPT教程,并为单位同事分享了安装使用方法,多次入户帮助不会使用智能机的贫困户安装注册。社会扶贫APP的顺利运行,为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和贫困户搭建了爱心沟通桥梁。
打瓦村气候温和,适宜农作物的生长,但缺水成为了发展农业的短板,也是村民们生产生活中的一道难题。王秋婷同志与队员们多次不畏酷暑和风雨,穿丛林、越荆棘寻找水源。第一次寻找水源那天,气温高达39度,烈日炎炎,汗水湿透衣背,荆棘刮伤手臂,找到水源那一刻,所有困难都烟消云散。在带领村民代表和技术人员实地勘测水源那天,行至中途下起了大雨,大家没有放弃,依然冒雨前行,衣服都湿透了。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水源附近的几个村民小组终于用上干净、清洁的自来水。
工作务实 助人为乐用真情
在驻村工作中,王秋婷同志很快与村里群众打成一片,成为村里老老小小最受欢迎的贴心人。村民都说她爱说爱笑爱做好事,没得一点架子,与她们挺合得来。她热心帮助群众,对留守老人、儿童的亲切关心,一点一滴融入到群众心目中。村民们一直还记着她一次又一次上门劝返学生读书的情景。
王秋婷同志在下乡日记中这样写道:就学统计过程中,我了解到田坝村民小组有个学生中途辍学,我和同事立即入户了解情况,到了小梅家,只看见两位老人在家。老爷爷告诉我们,小梅不想读书,已经随她父母到浙江务工。我对老爷爷说:“现在的政策好了,读书花不了多少钱,随着社会的发展,不读书将会影响小孩子的未来,我想两位老人家也希望自己的后代多读点书,希望老爷爷把您儿子的电话告诉我们,尽早把小梅劝回来继续读书。”老爷爷把联系电话给了我,我立即联系小梅的父母,电话拨了两次都没人接听。我鼓起勇气再拨,终于打通了。小梅的爸爸告诉我:他们两个大人出来打工,每个月都有几千元的收入。虽然能挣钱,但也很艰辛,做父母的也希望子女多读书,将来才会有出息,家里很支持她上学,只是她自己不想上学,怎么劝也没有用,我们也没有办法。听出小梅爸爸的无奈,一路返回途中,我脑海里总是盘旋着要如何才能让小梅返校这个问题。在多次努力下,我终于加上了小梅的微信,以朋友和姐姐的身份与她谈心,慢慢的让她有了返校的念头。又经过3天的引导,小梅告诉我她想回来继续读书,就怕老师不接纳自己。为了争取小梅早日返校,我联系了她的班主任王老师,与王老师交流后,我抓紧时机给小梅的爸爸打电话,希望早点送小梅回来就学。小梅的爸爸告诉我,买了车票就把小梅送回来。小梅回来以后,我经常了解她的学习情况,为了把她落下的课程补上,周末的时候,叫她来村上给她辅导,虽然工作很忙,看到她不断进步,我心里感到无比欣慰。
有一个女孩她曾经来过……王秋婷同志驻村到离世前,短短386天,足迹遍及全村,大山记住了!汗水流了多少,山里的小溪记住了!一件件知民情、暖民心的好事、实事,村民们记住了!
高山低垂、江河呜咽。生如夏花绚烂,去如秋叶静美。共产党员王秋婷同志一路走好……
(通讯员 李华 王朝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