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唐勇:大山包的火塘

 2018-11-19 10:24  来源:微昭阳 部分来源于网络

                                                                                                          


大山包的火塘


夕阳如一颗燕麦丢落山那边的时候,滇东北的大山包,一塘塘用松枝和海垡(未焐成熟的木炭)点燃的火塘便在家家户户的堂屋里鲜活了起来,照亮了山里老人的皱纹,孩子们脸上的嬉笑和农家人简朴的生计。这是我在大山包观鹤摄影,寄宿农家生活时,最温暖的记忆。



大山包的冬天,有北国的冰雪裹着,零下几度的严寒,使山也消瘦水也消瘦。一塘火于寒冷的早晨和夜晚燃烧着,已成了大山包土著人长年累月的生活习惯,送走了山野一个个宁静而暖和的日子。放上圆圆的三脚钢架,老人便把早已被烟火熏黑的茶壶支在火塘上头,一杯酽酽的浓茶,品出几代同堂子孝孙贤的幸福。再用一尺多长的龙竹杆制成的烟斗在火塘边叭哒上两口旱烟,老人饱经风霜,沟壑纵横的脸上掠过一丝笑意,使满腮的长胡抖动,神仙都甭想来换这人间的惬意和舒心的日子。大山包的火塘,陪伴着乡村老人风烛残年的岁月,火塘边的老人一遍遍再回首当年的往事,身也温暖心也温暖,一家人的生老病死,便是他们永远不会熄灭的一塘炉火,在村子里世世代代地燃烧不息。


家里有人病了,便在火塘边熬一罐罐草药。伤风咳嗽的小病毋须去看病的。这火塘边用陶罐和纹火熬煎出来的草药,药性足,疗效好,是祖上老前辈们传下来的济世法宝。



大山包火塘的周周围围,一家老小温暖而和睦地背靠背肩擦肩地围坐成一个圈子。白天里面朝黄土背朝天为农事的吵吵嚷嚷,山头地角里枝叶藤萝间磕磕碰碰的劳累,已随日头的西坠烟消云散。荞子燕麦洋芋等农作物的长势和管理,婚丧嫁娶的邻里琐事,一天的苦磨劳作之后,一家人便在火塘边沸沸扬扬地拉起了天南地北的家常。这是大山包寻常百姓驱寒取暖的火塘,是精神寄托滋养民俗的火塘,是铸炼生活的熔炉,是烘干民间苦难的火塘。无论是地冻天寒的气候,还是无粮下锅的日子,一塘火升起来,便温暖了那民风醇厚的生活。一塘火升起来,虫豸猛兽难以侵袭;一塘火升起来,阴晦和邪气远离,这是老大山包人赖以生存的和煦记载,也是大山包人习以为常的生活习俗。



我已远离了大山包火塘的炊烟,城市难闻的废气,到处与电相遇,只能从偶尔的烘烤中领略烟火的滋味。时时想起大山包的火塘,用手揉捏几个荞巴巴或吹弹几个土豆,丢进那用松树枝和海垡滋润的火塘,慢慢闷熟,满屋溢香的记忆,使我常在城市馆子和餐厅里不思茶饭浮想联翩。大山包人火塘一样的热情和柔肠,使我在都市车水马龙川流不息的街头,一一把金色年华摇落在大山包火塘一样的情感世界里。



作者简介

唐 勇,1968年生,云南昭通人。1997年开始文学创作,散文作品曾获2010年度《中国散文年》征文二等奖, 曾在《散文选刊》、《文学月刊》、《西部散文家》、《昭通文学》、《楚雄文艺》、《乌蒙山》等省、市、区级刊物上发表过散文多篇,并获2011年昭通市文学创作奖,昭阳区首届、二届政府文学奖,现供职于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委宣传部,系西部散文家协会会员,昭通市作协会员。

审核:   责任编辑:李丽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李丽娟
标签 >> 文学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