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巧家推进灾后重建:发展产业拔“穷根”

 2015-09-15 17:08  来源:

2014年8月3日,突发的6.5级地震给巧家县人民生产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创。在民房重建工作接近尾声,灾区群众解决了有房住的老大难问题之后,如何重振灾后产业和经济,解决有饭吃,能致富的问题,一直是巧家县委、政府思考的重大问题。

“如何重建地震灾区产业经济,促进产业经济结构来一次优化升级,必须解放思想,凡事都要想在前头,做在前头,千万不能有等、靠、要的懒惰思想,巧家只有大力发展产业,才能拔掉 ‘穷根’。”这是巧家县委书记张华昆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产业恢复重建是增强灾区“造血功能”,解决灾区群众长远生计问题的基础。巧家县在推进灾后重建中,立足实际,统筹推进,努力让巧家走上涅槃重生的生命新旅,实现脱胎换骨的大变化。

重建新居与种植养殖业同步推进

马树镇马树村、小河塘村为了大力发展灾后经济,村民们自发与昆明滇源公司和昆明绿色公司合作,采取“公司+农户”模式发展荷兰豆种植。公司派出技术人员与农户签订种植协议,先向农户提供种子、肥料、农药和挂线,并全程进行技术指导和负责产品回收;农户按技术人员的要求开展荷兰豆种植、管理和采收,“公司+农户”这一合作模式的探索,不仅使种豆农民学到了种植管理技术,解决了产品销售难的问题,规避了市场风险,公司也得到了自己需求的产品,达到了公司与农户双赢的目的。

笔者在包谷垴乡小营村民小组浦恩跃生猪养殖场采访,浦恩跃正在卫生厩里给生猪加料。浦恩跃说:“我2010年开始学习养猪,刚开始还不会养,但在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很快就学会了,特别是在资金紧缺的情况下,政府还补贴了猪圈、猪种、消毒设施、排污管道等费用共25万元,帮了我一个大忙。”通过带动,该村已具有规模以上养殖大户5户。

白鹤滩、金塘、蒙姑、小河和大寨等乡(镇)地处金沙江畔、牛栏江边,水分充足,土壤肥沃,日照时间长,四季暖和,素有“天然大温室”的美誉。巧家县因地制宜,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挖掘热区资源优势,不断培育和壮大反季蔬菜产业,走上了科技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道路。2015年,该县种植大白菜、蚕豆、豌豆、甜脆毛豆、甜玉米、冬早洋芋、西红柿、辣椒、茄子等反季蔬菜面积达12.5万亩,产值2.54亿元。据悉,巧家县在重灾乡镇新植蓝莓3000亩、优质蚕桑3100亩,以及扶持养殖示范户2000户。

大力发展林产业增加灾区群众收入

巧家县是典型的农业县,地理位置特殊,气候温暖湿润,光照水分充足,这为核桃、花椒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花椒和核桃是巧家的特色产业,是老百姓的“摇钱树”和“绿色银行”。

走进巧家县包谷垴乡青山村颜家湾小组,村民陈才正在他家花椒园里摘花椒。据陈才介绍,他家种有花椒15亩,丰产占11亩,由于今年花椒价格高,达到了53元每市斤,他家今年能卖8万多元。

其实,这只是巧家花椒种植的一个缩影,在巧家县,像陈才这样的花椒、核桃种植户比比皆是。笔者从巧家县林业局产业办获悉,巧家县有花椒种植大户2600余户、核桃种植大户3500余户。2014年,全县种植核桃80.51万亩,农民实现产值5亿余元;种植花椒27.7万亩,实现产值4亿余元,两项产业近10亿元。

因户施策发展手工业

灾后重建以来,巧家县大量劳动力集中到灾后重建上。为确保受灾群众增收渠道不减,巧家县积极组织农村贫困妇女,通过发展手工制作,拓宽致富门路。

“前段时间一直下雨,做不了农活,我在家擀制了10床红毡,挣了6000多元。”巧家县马树镇孔家营村洪顺章高兴地说。心灵手巧的洪顺章现在已成为巧家县手工业的致富带头人,为了把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在自己致富的同时,他组织家乡的留守妇女进行免费传授红毡制作,带领大家共同致富。

在巧家县,无论你走到哪个乡镇,都能看到在绣十字绣的人,她们把绣好的十字绣装框后卖出,增加家庭收入。金塘镇双河社区的田桂兰用了1年时间绣的富贵花开卖了2万元。在该县还有砚台雕刻、铜器制作等手工业也成了受灾群众发家致富的又一渠道。

审核:   责任编辑: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