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2015-08-09 21:52记者 石啟勇
走在巧家县的大部分乡镇,不论是早田还是熟地,不论是山坡还是荒地,随处可见成片的桑树正在茁壮成长,预示着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2014年,该县累计栽桑13万亩,桑园投产8.8万亩、丰产4万亩,由于受干旱及“8·03”地震的影响,全县养蚕10.3万张,收购蚕茧3283吨,蚕农收入1.4亿元。
“2002年实行退耕还林后,我家种了3亩蚕桑树。现在每年都在种,除了自家的早田熟地外,还开了些荒地来种,现在有10多亩了。去年受干旱和地震的影响,一共才收入4.6万多元。”巧家县金塘镇兴隆村陈家湾村民小组的杨海仟介绍说,养蚕是一门技术活,在最初的几年时间里,村民养蚕没有技术,养蚕失败的农户很多。为了掌握这门技术,他多次跑到广西蚕业协会去参观学习,还让老婆去岭南的养蚕大户家中去打工偷学,并购买了大量关于养蚕的光碟和书籍来观看学习,现在的技术基本成熟了,还教会了左邻右舍的农户。
巧家县境内最高海拔4041米,最低海拔517米,立体气候十分明显,年降雨量800毫升,年日照时数2179.4小时,年平均气温21.1℃,年有效积温7646.7℃,县域内光热资源充足,具有发展蚕桑产业的资源优势。历届县委、政府举全县之力努力打造,因地制宜,加大优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整合“农业、农开、退耕、水利、交通、扶贫、一事一议”等项目资金投入蚕桑生产,使蚕桑产业在该县逐渐发展壮大,形成“行政+公司+基地”的运行机制。
“养蚕最关键的是技术和蚕房。很多人失败是由于养蚕技术不足、消毒把关不严、蚕房建设不够、劳动力不足等原因造成的。”谈到养蚕,杨海仟俨然已经掌握其中的要领。“2005年我建了第一间蚕房,当时政府补助了150元。现在政府对养蚕的扶持力度很大,凡是在规划区域内的农户新建蚕房都有补助,像蚕盒、蚕台、蚕布、除沙网这些物资都是政府免费给的。”谈到政府对养蚕户的帮扶力度,杨海仟更是赞不绝口。
据巧家县热开办的邓国强介绍,现在凡是在规划区内每新建一间蚕房,政府补助3000元钱,蚕桑苗都是免费发放并送到农户家中的。养蚕分春蚕、夏蚕、正秋蚕和晚秋蚕四季,春蚕和晚秋蚕产量不高,只相当于夏蚕和正秋蚕一季的产量。每亩蚕桑树可以养一张蚕,每张蚕产50多公斤蚕茧,每公斤蚕茧卖38元,每亩蚕桑树养出的蚕茧产值每年最高可达8000元以上,最少也有4000多元。
据悉,在今后养蚕产业发展中,巧家县将以健全完善考核奖惩机制为重点,努力构建和谐政企关系;以健全完善投入保障机制为重点,持续加大产业发展经费投入;立足于破解发展瓶颈制约,着力推进蚕业发展方式转变;认真贯彻科技兴桑战略,努力提升科技化水平;尝试引入良性竞争机制,在保证产业做大做强、蚕农利益的前提下,按照谁投资谁受益,政府分片划分经营权的方式,激励企业加大对第一车间的投入力度,促进产业持续高效发展。
2015年,巧家县共完成桑苗繁育315亩,计划出苗量2200万株,计划新栽桑树1.65万亩,中低产桑园改造1万亩,小蚕共育室建设95间,春嫁3600亩,发放春蚕8106张,开展科技培训1200人次,春夏两季已发种4.8万张,产鲜茧1750吨。全年计划养蚕10.5万张,收购鲜茧3300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