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2016-06-16 20:42一个二十多岁的女孩既是一校之长,又是勤杂工。有的孩子读学前班一次!二次!三次!带着疑问,记者走进了区米黑。
探访区米黑小学
◆记者 周燕
洒渔河流淌不息,河水滋润着万亩肥田沃土,两岸杨柳依依,景色秀丽,瓜果飘香,风光无限。历史上,洒渔坝子是富庶之地,人勤地丰,五谷飘香,享有鱼米之乡的盛誉。这些年,洒渔教育得到优先发展,科学种植在那里落地生根,闻名全国的昭通苹果就从那里一车车运往全国各地,群众的生活充满了阳光。
然而,贫富悬殊在这里尤为突出,坝区的富裕与山区的贫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六月初,记者和昭阳区洒渔镇中小学领导一行人前往区米黑小学采访。我们从洒渔镇向西走,山路蜿蜒,山峰陡峭,走到居乐村,再往前就到了区米黑小学,离镇上足足20公里。
在绿水青山的掩映中, 走进区米黑村,村民的房屋多是泥巴墙,在农村叫干打垒,很少有砖混结构建筑,房顶是茅草和板瓦覆盖,斑驳的墙壁上开着大大的裂缝,家里四壁被火烟熏得黑黑的,如同上了一道黑漆。当地出产包谷和洋芋,因山地贫瘠,亩产不高,种植少量的苹果,没有多少经济收入,群众生活水平低。
我们走进学校,看到的只有学前班,没有义务教育阶段的班级。一个女老师带着35名儿童在高声朗读,稚嫩的童音越过窗口,穿过蓊蓊郁郁的绿树,飘荡在学校四野。
一座砖混的两层教室早成了D级危房,墙壁裂缝在增大,危险步步紧逼师生。每逢下雨,淅淅沥沥的雨水淋到了师生们的身上。老师非常害怕,不知道什么时候房子会倒塌,心里总是惴惴的,晚上睡不安稳觉。
小李老师家住坝区,长相秀丽,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讲起课来柔声细语,如沐春风。她是孩子们的大姐姐,与孩子们亲密无间,做游戏时常常爆发出银铃般的笑声。她今年27岁,师专毕业考到区米黑小学教学前班。她既是校长,也是教师和勤杂工,因为没有食堂,也没有多余的教师,一个人早上从家里开车赶到学校,中午吃点干粮充饥,学校没有自来水,只好到学生家里要水喝,下午放学后又急忙往回赶,一天在路上要走两个多小时的盘山路。这个学前班很奇特,学生有四五岁的,也有七八岁的。35名学生中有16个留守儿童,读过两次学前班的有20个人,读过三次的也有好几个。周应兴从5岁开始读,现在8岁了,读了三次学前班;徐梦玲的父亲2002年从山上摔下山崖,造成颈椎断裂,最终瘫痪,要人照顾。母亲改嫁出走,影响了徐梦玲的学习;徐朝发父亲双目失明,让孩子的学习分心。这些特困家庭学生只好一次又一次的读学前班。还有一个原因,区米黑没有一年级,到居乐村完小读书要走8.5公里,最远的要走11公里,还要翻山过水。父母都去打工了,残疾的也送不了孩子,那么小的孩子不放心啊。最后只好交给老师管着,读几次学前班也无所谓,把老师当成保姆。不过,年龄倒是越读越大,不知到了十多岁,到小学毕业了的年龄了,还会不会再读学前班?
其实,群众对娃娃读书的要求很迫切,再远也要送来读书。哪怕一天只吃几个洋芋也要送来(因为学前班的学生没有营养餐)。
村支书、社长和村民小组长、周边群众对我们说,区米黑虽然贫困、落后、教育资源短缺、师资不足、缺少办学经费,但他们想办学校,让娃娃识字,将来走出贫困。他们现在就把危房推倒,租借民房让娃娃们读书。只是希望上级和各界有识之士关心山区孩子,就算行善积德吧。
镇上和中心校的领导同意了乡亲们的建议,表态说,区米黑村有436户1547人,占居乐村人口的67%,是大头,一定要积极争取资金,早一天建起学校。先办一至三年级,让孩子们不再重复读学前班了。
表了态,资金却还没有下落。难题,落到了中心校领导的面前,中心校还欠着180万元的债务无力偿还。他们为了兑现承诺,不能开空头支票,要对得起那些渴望办学的山村干部和群众真诚的目光,只好到处奔走,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尽管还没有结果,但他们不会放弃,毕竟教育是百年大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