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黑颈鹤之乡:因鹤得福 脱贫致富

 2016-03-15 16:46  来源:

新华社昆明3月15日电 (记者 何春好) “雁鹅飞起脚杆长,不歇高山歇平阳。”位于乌蒙山深处的云南省昭通市大山包镇,因为山高路陡、信息闭塞,长期处于几乎与世隔绝的状态。因为“雁鹅”——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的出现,大山包成为国际重要湿地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当地诸多神奇美景随之揭开面纱而声名鹊起,爱鹤护鹤的村民们也因鹤而得福。

绵延起伏的草场、雄壮险峻的鸡公山、氤氲壮美的云海、深邃蜿蜒的峡谷、平静安然的大海子……事实上,大自然留给了大山包诸多的神奇造化与绝美风物,加上那些原始村落、袅袅炊烟和成群牛羊,这些美景只因贫穷闭塞而藏匿于世人的视线中。

海拔高、昼夜温差大、土地贫瘠、灾害频发这些恶劣的自然条件加在一起,导致大山包村民长期处于广种薄收的赤贫线上,2005年人均纯收入仅有668元。

上个世纪中期,被当地人称为“雁鹅”的候鸟黑颈鹤飞临大山包。“大山包是黑颈鹤在云贵高原上重要的越冬栖息地和迁徙中转站。”保护区管理局研究员郑远见说,“由于体型大且叫声像鹅,当地人只管叫‘雁鹅’,视之为神鸟一般的爱护。”

直到1990年昭通市成立市级自然保护区时,大山包这个位于大山深处的穷乡僻壤才逐渐进入公众乃至世界的视野。

郑远见介绍,大山包1994年升格为省级保护区,2003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了给黑颈鹤提供更好的栖息环境,2002年以来,保护区先后退耕还草还湿地1020公顷,湿地面积目前接近6000公顷。”

在地方政府的引导下,各级项目资金被整合进来,平坦的柏油路修通了,错落有致的集镇建设了起来,旅游基础设施和自然环境得到不断地改善,大山包作为“黑颈鹤之乡”渐渐在国内闻名起来。

2016年初春的一场大雪,将大山包镇的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披上了厚厚的银装。若是换在十几年前,这个乌蒙山区3000多海拔的镇子必然道路中断、食物短缺。而此次大雪非但没有封山阻路,披上银装之后,反而吸引更多的游客慕名而来。

住在黑颈鹤栖息地,大海子湿地边上村民赵强和老婆陈光会放下锄头,用自家房屋经营起农家乐。“以前种地收成太少,忙活一年图个温饱都困难,现在孩子都送到市里上学了。”赵强说。

这个以前连昭通市本地人都不知道的地方,2010年接待游客3万人次,2015年突破12万人次;2010年大山包人均纯收入达到1310元,2015年达到3396元。“雁鹅”切切实实地给村民们带来福气。

而黑颈鹤的数量也随着保护力度的加大不断增加,从保护区建立之初的300多只,到了2015年越冬季已经稳定在1200只左右。

“黑颈鹤对于国家而言只是保护动物中的一种,但是对大山包的村民来说,黑颈鹤就是我们的命根子。”大山包镇政府扶贫办常务副主任常光伟说。

 

审核:   责任编辑: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