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我市“十二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综述

 2016-02-17 16:47  来源:

一条条干净整洁的道路直通到每户村民的家门前,一幢幢风格一致、雅致清新的小洋楼错落有致。在冬日阳光的映照下,放眼望去,一幅美丽新农村画卷跃然入目……近日,记者来到昭阳区永丰镇小闸陈家营村,走进村子,映入眼帘的即是这一幕。

据悉,永丰镇小闸村陈家营自然村居住着汉、回、彝3个民族154户425人,全村有旱地482亩、水田28亩,农作物主要以苹果、玉米和洋芋为主。2014年,全自然村经济总收入93.5万元,人均年纯收入2200元,群众房屋基本上全是土坯房,道路为土路,水利设施落后,群众精神面貌差,整体较为贫困落后。在省、市各级领导和上级各部门的关心帮助下,紧紧抓住陈家营自然村省级扶贫示范点建设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结合昭龙生态经济示范带建设,积极争取整合“8·03”地震恢复重建、农危改、一事一议、新农村建设和专项扶贫等各项目资金,全力推进陈家营自然村民房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陈家营自然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

如今的陈家营村,村子干净了、房屋漂亮了、人们笑了……。

陈家营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即是我市“十二五”期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缩影。记者从市委农办获悉,“十二五”期间,我市共建设各级各类新农村示范点3270个,投入建设资金577908万元;受益群众达107910户,539550人。新农村建设特色突出、成效显著。

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有力的措施做保障。“十二五”期间,我市“七个突出”助推全市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突出组织协调。建立了“一名县级领导挂钩联系、一个部门挂钩帮扶、一名乡(镇)领导驻村指导、一批驻村指导员抓落实”的美丽乡村建设领导机制;建立了部门通力合作、资源共享、共同建设,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建立并落实了目标责任制,做到了县有领导分管,乡(镇)有领导具体负责,有县委农办抓好协调,有驻村指导员和村官参与管理,有新农村理事会抓好监督,有群众参与建设的责任机制。出台了农村危旧房改造补助、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等一批惠民、利民的保障措施。

突出规划引领。始终坚持规划的“龙头”地位不动摇,在规划编制、执行上狠下功夫,做到规划先行、规划引领。在美丽乡村建设启动之前,按照“实事求是、适当超前、量力而行、特点鲜明”的要求,结合农村民居改造、扶贫开发、移民安置、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农村传统文化传承保护等,高起点、高品位编制昭通市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努力用具有前瞻性、系统性和科学性的规划来指导全市各级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切实维护规划严肃性、约束性和权威性,确保规划一个、实施一个、建成一个。

突出资源整合。坚持“统筹安排、捆绑资金、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分块验收、各记其功、优势互补、形成合力”的原则,采取“多个龙头进水、一个水池放水”的方式,强化涉农项目及资金整合,统筹安排、集中投放,切实解决美丽乡村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各部门结合各自项目资金实际情况,积极整合项目资金参与建设,形成了“集中力量办大事,集中资金搞建设”共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强大合力。

突出群众主体。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各示范点通过村“两委”、新农村建设理事会,把群众组织起来、发动起来,参与美丽乡村建设。不搞包办代替、不搞平均主义,有效激发了群众建设新农村的内生动力;在建后管理中,建立村规民约,加强村内环境卫生的监督管理,不断提高美丽乡村建设和管理水平。

突出村寨特色。在建设过程中,各示范点以宜居、宜游为主线,对有森林景观、田园风光、山水资源、民族特色和乡村文化,加强基础设施,着重突出乡村休闲、旅游品质建设,着重生态环境治理、注重保持村落传统布局特点和风貌,统一民居建筑格调,形成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格局,打造出了威信湾子苗寨、永善玉笋、水富田园新村等一大批布局合理、功能完备、活力十足的特色村寨。

突出产业建设。坚持把产业培育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内容和关键环节,立足各建设点实际,根据市场需求,围绕种植业和养殖业合理规划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不断培育苹果、核桃、花椒、养蚕、畜牧等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和生产力水平,增强农业农村经济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这些项目的建成,进一步夯实各示范点群众增收的基础,助推乡村旅游发展和群众稳定增收。如水富县培植了“水富河鲜”、肉鹅、葡萄等为代表的精品农业;永善县培植了强胜葡萄、玉笋枇杷等精品农庄。

突出环境整治。各示范点均制定并实施村庄改造计划和《村庄发展规划》,村容村貌明显改观,生活环境明显改善,村内主干道和户间道基本实现硬化、卫生设施基本健全,各示范点均建有垃圾处理池,60%以上农户使用了电器灶,40%以上的农户新建了洗澡间, 60%以上室内地板硬化,房屋外观统一标准改造,展示了地方特色民居风貌,基本实现了居住环境的清洁化。

昭阳区小龙洞乡宁边村偏坡自然村、鲁甸县鸭子塘自然村、巧家县东坪镇新街社区、彝良县柳溪乡上寨村等。以往穷山村,如今新气象,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无不彰显着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显著成效。

美丽新蜕变,旧貌换新颜。昔日“丑小鸭”蜕变成为今天“白天鹅”,居住环境好了,村庄变的更加美丽富饶,一派跨越发展奔小康的美丽画卷正在展开......

记者 单虹

审核:   责任编辑: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