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昭阳区小龙洞乡文化广场促民族和谐发展述评

 2016-02-17 16:25  来源:

“文化广场建好后,到处的人都来赶场,人越来越多,呜啦啦的,客人吃东西催得很,忙都忙不赢!”在昭阳区小龙洞乡的民族文化广场上,一位卖荞面汤的农村妇女一边招呼客人一边这样说。

小龙洞乡是回族彝族乡,居住着汉、回、彝、苗等民族,宗教文化丰富多彩,民族特色较为突出。乡党委、政府看准集市的传统优势,大力引导宗教人士和各族群众,积极投入市场建设中,不断完善广场功能,吸引周边城镇和乡村群众,共同唱响“市场”大戏。

过去,每年农历二、五、八就有1至2万人到小龙洞乡集镇赶场,经常导致市场拥挤、道路堵塞现象。乡党委、政府协调相关部门指导,发挥小龙洞乡清真寺管委组织的积极作用,动员穆斯林群众参与,把清真寺与乡集镇相邻的10余亩空地让出来,请专家进行统一规划设计,筹集资金200多万元,集中打造市场亮点。清真寺和群众无偿提供约1500平方米面积,解决城市公交车到小龙洞终点站停车场地;提供约2500平方米面积,解决部分百货零售商和穆斯林特色饮食集中经营场地;提供约1200平方米面积,解决整个集市的蔬菜交易市场;提供约1000平方米面积,解决穆斯林群众牛羊肉屠宰交易市场。特别是对上市的牛羊肉屠宰,清真寺严格加强管理,依照伊斯兰教经典教义,严把屠宰标准质量,对母牛、病牛以及不满2周岁没有换牙不足400斤的肉牛不给予屠宰,禁止隔夜牛肉、注水牛肉上市,为各族群众提供了放心牛羊肉食品。从此,市场拥挤、车辆拥堵的现象不再发生,集市环境卫生得到较大改善,市场更加繁华热闹。

乡党委、政府积的积极引导起到了极大的市场推动作用,民族文化广场呈现六大特点:一是人心思变,行动致富。干部群众都想到了一起,“增收致富”成了共识,不再只说不做。有了这个前提,各民族更加和睦团结,力透文明之风。二是民族文化相生相融,把各民族紧紧联系到一起,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三是清真寺有了管理收入,实现“以寺养寺”目标,发挥着积极的宣讲作用。四是干部作风下沉,与群众打成一片,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五是民族特色饮食彰显风采,吸引四面八方游客,增大了市场人气,买卖顺风顺手,其情融融。六是社会秩序更加井然有序,“公买公卖”蔚然成风。

走进小龙洞集市,你会有一种今非昔比的感觉,集中到一点:市场化气息越来越浓。清真寺管委会主任马敏厅说,过去,文化广场游客单一,主要是当地人,拓展后,市场变大了,连贵州威宁等地的人都来赶场。特别是杜鹃花开的季节,城里人纷纷踏至而来,车水马龙,热闹得很。他说,别的不说,仅拿牛肉销售讲,过去,一年的销售额只有600多万元,现在不同了,高达1200多万元,翻了一番。一位摆小摊的一位女老人说,过去闲场天卖不了东西,现在跑来的人越来越多,买什么、吃什么的人都有,真是大变样了!

小龙洞乡的群众不再受交通不便之苦,昭通城的公交车直通小龙洞乡文化广场,集市商品日益多起来。城乡紧密联系,改变了农村人的观念。他们渐渐懂得,地里种的、圈里养的、树上结的都是商品,拿到市场就能卖成钱。为了发展,他们不在“小气”,有地让地、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建好市场才能互惠互利、共同致富。他们正跟着时代走,追求好日子。一位在小摊上吃凉粉的中年农民说,过去有急事进昭通城,太麻烦了,花钱不说,还经常误事。现在一元钱就到城里了,当天去当天来,半天时间就打个来回!城里人都喜欢到这里买牛羊肉,夸这里的肉生态环保,品质特别好,吃起来特别香!

乡党委书记马玉平感叹地说,这里的群众勤劳厚道,发家致富的愿望越来越强烈,都不愿闲着,都想尽快摆脱贫困,过上幸福生活。因此,各族群众对乡党委、政府的工作非常支持,令人感动!

小龙洞乡文化广场促民族和谐发展的事迹是农村市场化的一个典范,发出一个启示:干群想到一起就是巨大力量,无事不成!

记者 李云飞

审核:   责任编辑: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