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六大战略”谱写昭通协调发展新篇章

 2016-09-30 10:27  来源:

◆王志强 陈兴林

中国共产党昭通市第四次代表大会于2016年19日至21日召开。在开幕式上,市委书记范华平作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为昭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的报告。报告中范书记指出:今后五年,四届市委的执政使命就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此,必须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实施脱贫攻坚、交通先行、产业培育、新型城镇化、教育兴昭、生态文明建设“六大战略”,谱写昭通协调发展新篇章。

一、主动协调积极融入国家战略布局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内容,是治国理政的顶层设计,是闪烁着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光辉的方法论,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施工图。一个地区如何协调本地区与国家战略之间的关系和积极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关系着这一地区的发展。昭通“六大战略”的提出,是以中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集思广益、不断深化的过程,从市委三届十次全会的提出到市委第四次党代会的明确,集中民意,吸取民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全市上下形成“六大战略”共识。“六大战略”是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是昭通协调发展新蓝图。“六大战略”的实施,必将激发全市干部群众进一步攻坚克难、化解矛盾、解决实现跨越发展瓶颈问题,补齐短板,谱写昭通协调发展新篇章,实现昭通大发展,大跨越。

二、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协调发展因应发展失衡和不可持续而生,是发展实际倒逼而来,也是因时而动、应势而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自觉选择。昭通发展具有“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基础设施薄弱,产业规模弱小,城镇化水平较低,教育发展滞后,生态敏感脆弱”“六大短板”,补齐短板是昭通发展的当务之急,因此,必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统筹兼顾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科学方法论。它的哲学内涵就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昭通要实现脱贫、实现跨越发展,必须全面实施好“六大战略”。全面实施好“六大战略”,就抓住制约昭通发展的主要矛盾、抓住昭通发展矛盾的主要方面。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及事物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也是相互作用的系统。它要求我们必须从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去把握事物,去认识问题,去处理问题。“六大短板”是昭通发展的客观存在,如果我们违背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不注意协调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就会顾此失彼,导致发展失衡。因此“六大战略”的提出是市委结合昭通短板实际提出来的。在补齐六大短板的实践中,必须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六大战略”是一个辩证的有机统一体。脱贫攻坚是统领,交通先行是关键,产业培育是基础,新型城镇化是支撑,教育兴昭是基石,生态文明建设是保障。

三、以脱贫攻坚为统揽,促进昭通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阶段,脱贫攻坚是昭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中的“短板”。“十二五”期间,虽然昭通脱贫攻坚取得了重大成效,按现行标准实现减贫82.85万人,贫困发生率从37.5%下降到21.53%,但仍有111.95万农村贫困人口存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任务重的地区党委和政府要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昭通“六大战略”之第一大战略便是脱贫攻坚战略,体现了市委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要求,深入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大力实施脱贫攻坚战略行动,体现了市委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众志成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昭通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心。

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就是要在脱贫攻坚中树立发展新理念。要把脱贫攻坚和推动“六大战略”结合起来,把脱贫攻坚纳入全市发展全局来谋划和推进,着力补齐经济社会发展“六大短板”;要把脱贫攻坚和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相结合起来,加大脱贫攻坚投入,精准发力,苦干实干,久久为功;坚持交通先行撕开昭通发展的突破口,打破制约昭通发展的“瓶颈”;培育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群众增收致富的能力;以新型城镇化为支撑,实现产城结合,城乡一体化发展;扶贫必先扶智,以教育为基础,教育兴昭;把脱贫攻坚和生态建设相结合,加大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增加重点生态保护功能区转移支付,多渠道筹集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抓好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创新思路和方法,统筹治山治水,把建设绿水青山的过程变成脱贫致富的过程,变成收获金山银山的过程,最终实现脱贫攻坚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双赢。

四、以交通先行促进基础设施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其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一个地区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一直以来,昭通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成为制约昭通经济发展的“瓶颈”。目前昭通综合交通基础设施总量不足是交通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主要矛盾之一。大力发展作为国民经济先行产业的综合交通,不仅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十三五”,昭通“一环两横四纵六联络”高速公路网,“县县通高速”,“两小时交通圈”;普通国、省干道的提级改造,建制村公路硬化;“两横四纵一枢纽”铁路网;昭通新机场、镇雄、巧家、盐津、永善通用机场及绥江水上飞机建设;“一线四港九码头三转运”金沙江水运体系以及能源、水利、电力、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都是昭通实现脱贫、实现跨越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建设好,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但是,在交通先行战略实施过程中,一定要统筹规划,不能一味地只追求速度和数量,否则就有可能造成区域内部分地区基础设施过度超前的情况,同时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需要巨额投资的事业,需要诸多资源的支持,如土地、生态环境等,因此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五、以产业培育促进现代农业、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

产业是区域崛起的脊梁,没有产业,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产业培育是基础。四次党代会指出:“按照开放型、创新型和绿色化、信息化、高端化要求,坚持要素是基础,园区是载体、招商是关键、环境是保障,构建昭鲁大片区、镇彝威片区和金沙江经济带“两区一带”,产业发展空间布局,统筹推进现代农业、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

在农业发展上,昭通要狠抓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对于昭通而言,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是优势,是特色,更是实力。做强、做特、做精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因此,要用工业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对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当前昭通高原特色农业存在产业化程度低的问题,小、散、弱现象比较普遍,不论是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的投入均明显不足,并且产业链条短窄,造成比较效益相对较差,出现了产品附加值低、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等尴尬问题,而造成此类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两力不足”所致,即思想观念封闭,内生发展功力不足;缺乏顶层设计,外生发展动力不足。因此,必须解放思想、对外开放,筑巢引凤。

昭通要脱贫、要跨越发展必须走工业强市的道路,突出工业的主导地位,在“巩固电力、烟草及配套产业、化工产业、建筑建材业的同时,提升改造矿冶加工业,加快培育水电铝、硅产业等新型载能工业,开发页岩气等新能源,加快煤矿转型升级步伐,大力发展电子、服装、食品等轻工业,积极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强化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园区运行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作用,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聚集发展。”

“在服务业上要推进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和新兴服务业提速发展。”

“十二五”时期,昭通产业结构调整为19.83:43.56:36.61,这样的产业比例还不太合理。要使产业结构合理化,从理论上讲,第一、第二产业为第三产业提供实物形式的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第三产业为第一、第二产业提供服务形式的消费品和生产资料。从产业结构的演进历史来看,一般都沿着以第一产业为主导到第二产业为主导、再到第三产业为主导的方向发展,后一阶段主导产业的发展是以前一阶段主导产业充分发展为基础的。第二产业的发展建立在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的基础上,同样,只有第二产业充分发展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才具有成熟的条件和坚实的基础。因此,三大产业间存在着互为条件、互为前提的辩证关系,必须协调发展才能保持整个经济体的平衡。

六、以新型城镇化促进产业与城市协调发展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四次党代会提出:要按照“干净、方便、有序、活力、安全”的要求,扎实推进“四城同创”。“重点构建以昭鲁为核心、县城为重点、集镇为支撑、美丽宜居村庄全覆盖的新型城镇体系。”

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新型城镇化必须以人为核心,因此,要科学制定、严格落实规划,增强规划前瞻性、连续性和权威性;促进协调发展,要做好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新型智慧城市试点,提高城市管理信息化、智能化和精细化水平;推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形成规范有序、文明和谐的管理秩序。

新型城镇化要创新区域发展模式,应当既整体谋划、城乡统筹,又错位发展、区域联动,加快实现各区域产业发展链接互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保护联防联治、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新型城镇化建设要着力加强产业与城市融合,实现以产促城,以城兴产,提升城市实力,增强城市活力,促进产业与城市协调发展。

七、以教育兴昭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经济社会的发展主要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以及更加科学的管理。昭通人口受教育程度总体不高,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7.5年,全市111.95万贫困人口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92.1%,教育是制约昭通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瓶颈。范华平书记指出:“今天的经济是昨天的教育,今天的教育是明天的经济”。教育是未来,是最大、最基本的民生,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昭通要实现脱贫、实现跨越发展、实现永续发展必须夯实教育这块基石,实施教育兴昭战略。四次党代会提出:“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加快教育作为执政者的政治责任和道德操守,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不断提升全民整体素质,实现人均受教育年限达10.2年以上”。

要进一步统筹整合教育资源,加大改革的力度,创新体制、机制和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活力,走内涵发展的路子。四次党代会提出:教育的发展“要坚持教师是第一资源、质量是第一生命、管理是第一要务,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化教育教学管理,统筹推进各类教育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统筹推进科技、文化、卫生计生等社会事业发展”。

为了适应经济经社会发展方式转变及经济结构优化过程中对劳动力素质的更高和更新的要求,要实现脱贫攻坚,实现跨越发展、永续发展,要全面实施和加强素质教育,从基础教育做起,提高人才培养整体水平。为了满足社会对教育效率和公平的需求,实现教育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注重基础教育的规模和结构、质量和效益之间的统筹关系,注重城乡教育之间的统筹关系,要处理好基础教育与其他教育之间的关系,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达到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八、以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很关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就昭通而言,生态敏感脆弱,地质灾害频发多发。要实现脱贫,实现跨越发展、永续发展,必须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以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推动生态屏障建设取得新突破。多年来,昭通把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作为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战略目标一直没有变,而且狠抓落实,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事关长江中下游生态环境安全,事关民族未来、人民福祉和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来抓,始终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原则,坚守资源控制红线、突出结构调整主线、筑牢生态环保防线,努力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四次党代会把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作为“六大战略”之一,彰显了市委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讲话的精神,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绿色发展,真抓实干才能见效。四次党代会提出“以创建国家生态市为总体方向,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总体要求。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牢牢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守住生态文明红线,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我们就一定能实现美丽昭通的发展目标。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阶段,协调发展意味着弥补短板和薄弱环节,并从中拓宽发展空间、寻求发展后劲,实现全方位的均衡协调发展,这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昭通“六大战略”相辅相成,相互协调,为昭通跨越发展谱写协调新篇章。

审核:   责任编辑: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