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2016-06-01 18:44问题一:我是云南日报记者。当前我市正处于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而产品质量决定了社会发展质量,请问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我市在产品质量工作方面存在哪些问题?下一步又将如何提升产品质量水平?
龙进:该问题请市质监局杨林局长回答。
杨林:“十二五”时期,实施质量兴市工作以来,我市产品质量水平有大幅度提升。但也还存在三方面的问题:一是企业分布散、底子薄、数量少、规模小,大企业、大集团不多。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多数企业还处于原始积累阶段。在质量提升方面投入不足、重视不够,导致产品质量存在不同程度问题。二是各级各部门对产品质量工作重视不够,在推进产品质量建设工作中还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质量监管合力。三是全社会质量意识还不强,人人关心质量、人人关注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社会氛围还不浓。
“十三五”时期,围绕推进质量强市建设,我们将采取三个方面措施提高产品质量: 第一,政府主导,形成多元共治的质量工作格局。落实产品质量监督领导责任,推动建立分级管理、协调配合的产品质量监管体系。研究出台质量规划和产品质量监督工作实施意见,推动本区域品牌建设和质量文化建设。制订质量强市“十三五”规划,明确工作目标、工作职责和工作措施。组织开展质量工作考核,推动质量工作各项措施落到实处。第二,部门主抓,形成分工明确的质量监督体系。各部门在严格市场准入的同时,建立产品质量监督检查机制,严格依法处理产品质量违法行为,定期发布产品质量分析报告,开展企业质量信用等级评价。第三,企业主体,形成覆盖全面的质量提升机制。督促企业制定或采用先进标准进行生产,把质量管理作为核心工作来抓,确保各个环节质量达标。以产品质量为重点,积极探索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开展技术创新工作,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完善质量服务体系和品牌发展目标,切实实施品牌发展战略。
龙进:刚才,杨林局长针对我市产品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面临的困难和采取的措施作了很好的解答。我认为,市场经济必然要求以质量竞争为核心,经济要素也必然向竞争力强的地区和企业集中。要改变目前昭通核心竞争力不强的局面,就必须坚持以质取胜,突出昭通自身优势,进一步加大苹果、天麻、花椒、核桃、竹子等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加快大山包、西部大峡谷、豆沙关、小草坝、三大电站水库、红色旅游等旅游线路规划和打造,高起点规划、大手笔建设,为推动昭通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问题二:我是昭通日报记者。产业培育是市委制定的“六大战略”之一,昭通作为一个农业大市,农业产业将是产业培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产品质量安全又关系到产业的品牌树立和发展前景。我想请问,昭通在“十三五”期间将采取哪些举措,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龙进:该问题请市农业局王翼局长回答。
王翼:农产品安全是“舌尖上的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同时,也是我市农业产业、高原特色产业走向市场、树立品牌的一种质量控制体系。“十三五”期间,我市将采取以下三个方面的措施,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一是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农业优势产业行业技术标准,指导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按照标准化技术规程组织农业生产,严格农业投入品使用管理,杜绝违禁农药、农资进入生产环节,加强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认定,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树立昭通高原特色农产品的形象,打造昭通品牌。二是加强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争取用5年时间,完成市级检测中心和11个县区检测站资格认证,基本建成布局合理、规范高效的质量检测体系。在开展农贸市场、果蔬批零市场、屠宰场日常农残检测和定点检疫的基础上,定期不定期开展对农业生产基地、农资批零市场的检查和抽查,加强农业生产各领域、各环节的监管。三是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没有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就谈不上农产品质量安全。建立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和制度,把农产品产地环境控制、生产管理、投入品管理、包装标识和市场准入等监管环节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农产品从田间到市场、畜产品从饲养到屠宰加工的全过程质量监督管理。昭通一些大宗农产品的优势产品种植企业已进入了“智慧农业”阶段,农产品每一天、一年四季的变化以及土壤墒情都有动态记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将在这些企业得到体现。
问题三:我是昭通电视台记者。近年来,全国各地建筑工程质量事件频发,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而昭通目前正处于一个大建设的阶段,请问,昭通如何通过提高工程质量来切实保障民生?
龙进:该问题请市住建局高开林副局长回答。
高开林:我们将从五个方面采取措施提高我市工程质量。一是认真开展全市住宅工程质量常见问题专项治理和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全面落实工程建设五方责任主体项目负责人质量终身责任,建立书面承诺书、永久性标牌、信息档案制度。二是进一步转变和完善监管方式,提高监管效能。完善日常监管与重点监管相结合的检查机制,突出分类监管和差别化监管,促进执法检查的制度化和常态化。三是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将工程质量责任制、管理机构、人员作为施工、监理等企业的一项重要指标纳入市场准入条件,保证进入施工现场的企业和人员满足质量管理要求。加强建筑市场诚信行为信息管理工作,对施工企业、监理企业的不良行为在全市范围内进行通报,同时上报省住建厅在有关门户网站进行公布,并在招投标中给予扣分或者一定时间内不允许承接新的业务等处罚。四是进一步抓好企业质量管理工作。督促企业切实健全质量管理制度,完善质量管理机构和人员配备,狠抓过程控制和责任落实,提高质量管理水平。要充分发挥优质工程的示范作用,促进企业提高精品意识和创优能力,创建出更多的精品工程,推动全市工程建设水平的全面提高。五是大力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鼓励政府投资工程、保障性安居工程和住宅工程率先采用建筑产业现代化方式建造。要大力推广绿色建筑技术,鼓励工程勘察、工程设计、房地产开发等单位,积极采用绿色建筑新技术与新产品。
龙进:建筑工程质量安全问题,社会关注度比较高,消费者在工程质量方面的信访投诉日益增多。目前,我市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已逐步规范,建筑市场的竞争也更加激烈,工程质量安全与企业的关系也更加密切,既关系到企业形象和竞争力,还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更关系到消费者的切身利益。所以,质量安全问题,已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技术的问题,而是一个政治和社会、安全、民生问题。
“百年大计,质量为先”。希望企业和建筑主管部门切实加强管理,从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竣工验收等环节,对各类建筑工程严格实行工程项目法人质量终身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市住建局要结合质量强市工作要求,加大监管力度,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问题四:我是昭通人民广播电台记者。上海“松花江死猪”事件虽已过去,北京雾霾却还笼罩在全国人民心头。针对愈演愈烈的环境安全问题,请问昭通将如何加强污染控制来提高环境质量,来保护我们这一片来之不易的青山绿水?
龙进:该问题请市环保局童世新局长回答。
童世新: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秉承保护优先、发展优良的发展理念,把污染控制和生态保护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市委政府提出了我市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前阶段环保部门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加大污染防治。建设和完善城市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等环保基础设施,确保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目标顺利完成。二是强化执法。关停了一批小炼铁、粘土砖等落后产能生产企业,督促和监管相关单位建设和完善污染防治设施,依法查处了环境违法行为。三是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城市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开展重点区域、流域环境综合治理等,全市环境质量总体较好并不断提升。2015年,我市22个河流控制断面水质达标率为86.4%;18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90.3%;昭阳区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4%。我们空气是清新的,空气质量是好的,环境是宜居的。
下步工作中,我市将按照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及质量强市的总体要求,以改善环境质量为己任,多还旧账、不欠新账,扎扎实实做好今后的环保工作。一是严把“准入关”。对新建、改建、扩建和技改项目,发挥好环评审批和落实好“三同时”制度。二是强化污染防治。对火电、建材、化工、采选等行业和城市扬尘、机动车尾气加大污染防治力度。三是积极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工作。鼓励、支持、引导发展技术水平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高新技术性企业,大力倡导重点企业开展清洁生产,提升企业的整体水平和市场竟争力。四是严格环保执法。对违法排污行为严惩不贷,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五是大力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加大对重点流域(不达标水体)、区域的综合治理和历史遗留矿山的生态修复,加强和完善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努力提升和改善环境质量,保护好昭通的蓝天白云和绿水青山。
龙进:昭通地处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带,特殊的地理位置,加上江河的深度切割,形成了山高坡陡、沟壑纵横的大山、大水、大峡谷地形地貌,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发。针对生态环境敏感脆弱这一现实问题,今年,市委三届十次全会确定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十三五”发展的六大战略之一,坚决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坚守生态保护底线,倍加珍惜昭通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禀赋,扎实推进“七彩云南·昭通保护行动”,积极开展“森林昭通”建设,努力建设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从去年环保部西南督查中心对我市开展的环保综合督查反馈情况来看,我市的环境问题还很突出,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领导力量、经费投入、督查问责来推动整改工作,基本做到了要钱给钱、要编制给编制、要人给人。目前,整改措施推进有力、整改落实成效明显,正在加紧落实有关工作,迎接中央环保督查组的全面督查。近期,市环保局正在筹备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大会,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有针对性地制定工作措施和办法,使昭通的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切实保护好、发展好昭通各族人民赖以生存的美好家园。
(根据录音整理)
记者 周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