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2016-05-08 09:54记者 陈忠华
有一群人,他们以博爱为追求;有一群人,他们以救助他人为快乐!这群人,就是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
在5月8日世界红十字会日之际,记者采访了昭通市红十字会,发现他们就是一群把博爱洒向乌蒙大地的人。
灾后恢复重建的“红会力量”
繁花盛开的四月,鲁甸县龙头山镇的山间,梨树和桃树花掩映着新建起来的民房。集镇上,在地震中“消失的村庄”甘家寨的89户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一栋栋白墙青瓦的楼房高高矗立,连成一片,如一幅幅田园风光照片。这些重建户在重建中,除国家补助每户5万元外,红十字会为每户受灾群众资助了2万元。鲁甸“8·03”地震后,香港红十字会等各级红会心系灾区群众,募资698万元援建龙头山镇349户民房。
彝良“9•7”和鲁甸“8·03”地震救灾救援和恢复重建中,以昭通市红十字会为主的各级红会,是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他们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成为当地群众的守护神。
仅在2015年期间,昭通市红十字会按照红总会、省红会灾后援建项目管理相关要求,加强对援建项目的资金、质量、资料收集的监督管理,确保援建项目按时按质完成。基本完成彝良地震重建工作,3992.44万元的41个教育、卫生、民房援建项目,已经完成并投入使用。昭通市红十字会积极争取到鲁甸地震援建项目176个,援助资金2.27亿元,涉及16个点2138户民房,21所学校,21个卫生院,103个卫生室,2个备灾仓库,基础设施9个,博爱家园4个。目前,项目已开工66个,其中已经竣工50个,其余正做前期准备工作。与此同时,昭通市红十字会圆满完成了对鲁甸县文屏镇小冲社区的“八包八包”结对帮扶工作,在2015年9月全面完成了400多户民房恢复重建,帮助他们搬进了新居。
应急救护培训的“红会品牌”
“当猝死发生时,从拨打急救电话到急救车到达现场,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对人的心跳、呼吸停止的伤病员的抢救黄金时间只有短短的4分钟,如果在这几分钟之内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救护,病人有可能失去生命。”
2016年4月8日下午,一场意义非凡的“小手牵大手,共筑生命健康”的应急救护培训在昭阳区太平示范小学校园里激情展开。这是一场由昭通市红十字会主办的救护知识培训活动,由专业的急救包扎老师康玉玲、曹洁进行全程演练授课。
应急救护培训是各级红十字会的常规工作,但昭通市红十字会却超常规地开展了培训工作,树立了“红会品牌”。2015年,昭通市红十字会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专门培训一批救护师资35人,确保全市正常开展应急救护培训;通过进一步协调并与相关驾校签订合作协议,初学机动车驾驶学员必须在接受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获证后,才进入下一学科的学习。进一步加大了“五进”公益培训工作范围,全市共培训机动车驾驶员和高危行业人员41690人。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农村、部队、监狱中开展公益培训14535人。市级公益培训实现了常态化,累计向公众普及救护和防病知识50余万人次。
社会救助和志愿服务的“红会爱心”
“点开朋友圈全是满满的爱,让爱继续传递下去!”微友木木在朋友圈转发了一条“云南水富两碗一个15岁女孩需要您的爱心,好心人您在哪里?”的帖子。
今年1月中旬,水富县红十字会、民政局、团县委等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全力组织开展向患“鼻腔细胞淋巴瘤”的15岁初二年级学生兰明会献爱心活动,两天时间共收到国内外捐款2万余元。
组织社会救助和志愿服务是红会工作的基本做法。2015年,昭通市红十字会千方百计争取上级资助和募集资金327.3124万元,用于救助贫困群众。其中筹集了价值30.23万元的物资开展“博爱送万家”活动;救助先心病儿童42名,救助资金126万元;救助白血病儿童4人,救助资金12万元;临时救助特殊困难人员10名,救助资金0.55万元。
统筹开展志愿服务、青少年教育工作,积极参与无偿献血的宣传和推广。宣传艾滋病防病知识56000多人,发放宣传资料15000份;配合相关部门动员社会参与无偿献血19332人次,618.62万毫升;造血干细胞资料入库完成180人份,完成省下达任务数的120 %。
挂钩帮扶中的“红会责任”
五月,记者来到昭阳区乐居镇乐居村酸梨树板栗园易地扶贫安置点上,67户群众正在热火朝天地建设新居。而这里的每户贫困户,都得到了由香港红十字会项目援助的2万元建设建房补助。
这里的贫困户,正在建设每户占地87.5平方米、分一层半和二层半户型的新房子。安置点内拟规划建设活动广场5200平方米,绿化面积600平方米、硬化院坝面积72平方米,建公厕一个。
在乌蒙大地的脱贫攻坚战略中,也有红会人的责任和身影。自2015年市委、政府安排昭通市红十会“挂包帮”彝良县奎香镇坪地村以来,市红会派出2名得力干将驻村开展帮扶工作,做到群众不脱贫,干部不出村;制定了帮扶工作计划,明确人员、经费,为开展帮扶工作创造必要条件;列出20名职工帮扶名单共121户,责任到人;领导干部职工先后8批50人次深入到挂钩扶贫点开展“挂帮包”“转走访”活动;募集16万元的物资慰问当地困难群众,在有限的经费中挤出8万元,帮助挂钩点建设文化广场和避难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