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昭通:围绕蓝图砥砺奋进 跨越发展同奔小康

 2016-03-29 10:00  来源:来源:云南日报

肩负着全面小康的重任,承载着经济发展的使命,“十三五”期间怎么干?2016年,又怎么开好局、起好步?昭通市委、市政府给出了答案—— 围绕蓝图砥砺奋进 跨越发展同奔小康

说成绩 定目标

美编 张维麟 制图

先进的卷烟生产线

红红的苹果挂满枝头

核心阅读

回眸 “十二五”,昭通遭受了地震、干旱、洪涝、山体滑坡等严重自然灾害,经历了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等诸多挑战。面对灾难与困苦、风险与考验,全市上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特别是深入鲁甸地震灾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认真贯彻和落实中央和省一系列抓改革、促创新、调结构、稳增长、惠民生的各项措施,攻坚克难,砥砺奋进,积极适应新常态,着力推动新跨越,开创了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

回眸“十二五” 砥砺奋进谋跨越

“十二五”期间,稳增长、破瓶颈、调结构、惠民生、促改革、转作风无疑成为昭通跨越发展、富民强市最具活力的关键词。

关键词:稳增长 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4%

“十二五”期间,昭通市坚持把稳增长作为首要任务,主动应对作为,综合施策发力,持续推动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015年实现生产总值709.18亿元,比2010年增加329.58亿元,年均增长11.4%,增速比全国高3.6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迈上万元台阶,达到13110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实现翻番,达到55.3亿元,年均增长16.6%;支出增长1.8倍,达到405.3亿元。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446.17亿元,年均增长2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达到212.07亿元。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5%,达到21773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6.1%,达到7212元,是2010年的2.1倍。

关键词:破瓶颈 基本实现县县通二级路、乡乡通油路

“十二五”期间,昭通市坚持把破瓶颈作为战略举措,多方筹措资金,加力项目实施,有效改善了基础设施落后面貌。累计完成交通投资381.2亿元,新增高速公路122公里、二级公路520公里,建成通乡油路2293.5公里,硬化建制村公路5352.7公里,基本实现县县通二级路、乡乡通油路。大力推进“兴水强昭”,完成水利建设投资139.7亿元,建成中型水库3座、小(一)型水库4座、“五小水利”工程20万件,解决了210.7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加快能源基地建设,向家坝、溪洛渡水电站和镇雄、威信火电厂建成投产,新增各类电力装机1337万千瓦。完成农村户表改造45.7万户,户表改造率提高到87.6%。新型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新增城镇建成区面积94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35.7%。

关键词:调结构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4%

“十二五”期间,昭通市坚持把调结构作为主攻方向,注重要素保障,强化培育扶持,有力促进了各类产业发展壮大。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9.83:43.56:36.61,民营经济占GDP比重达到43.6%,园区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0.1%。高原特色农业加快发展,苹果、天麻、花椒等优势产业迅速壮大,粮食生产实现“十连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长6.9%,达到222.08亿元。工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先后建成投产一批重点工业项目,累计完成工业投资931亿元,比“十一五”时期增长6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4%,达到181.44亿元。旅游、商贸、金融等现代服务业提速发展,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59.6亿元,年均增长8.9%。

关键词:惠民生 五大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增加到386.3万人

“十二五”期间,昭通市坚持把惠民生作为发展根本,提升公共服务,加强兜底保障,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加快发展社会公共事业,新建校舍280万平方米,实施医疗卫生建设项目712个,建成各类文化体育场所2216个,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3.4%。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为7‰。致力推进民生保障网建设,城镇新增就业13.2万人,五大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增加到386.3万人,77.7万名城乡困难群众纳入低保,建成城镇保障性住房12.2万套,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26.9万户。高起点打造生态宜居绥江新县城,全面完成向家坝、溪洛渡水电站10万余移民搬迁安置,创造了走出昭通、全省推广的“绥江经验”。科学有力抗灾救灾,夺取了抗击彝良“9·07”地震、彝良龙海“10·04”山体滑坡、鲁甸6.5级地震等自然灾害的重大胜利。切实加强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禁毒防艾、食品药品安全、信访等社会治理工作,有力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大局。

关键词:促改革 取消和下放市级审批项目57项

“十二五”期间,昭通市坚持把促改革作为动力源泉,盯紧重点领域,狠抓精准落地,持续释放了加快发展的红利。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相继推出一批财税、金融、投融资等方面的改革举措,规范透明的财政预算制度逐步建立,组建了昭通金融控股集团。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成效明显,新登记注册企业1.1万户。农村改革稳步实施,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有序铺开,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不断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取消和下放市级审批项目57项。政府机构改革力度加大,社会事业改革继续深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稳步推进。坚持以开放促改革谋发展,拓展区域务实合作,提升招商引资水平,累计到位市外资金1667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5.3倍。

关键词:转作风 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办复率均为100%

“十二五”期间,昭通市坚持把转作风作为重要抓手,主动接受监督,严格依法行政,逐步提升了政府自身建设水平。坚决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和决定,自觉接受市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批评意见378件、政协提案899件,办复率均为100%。广泛听取和吸纳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意见建议。积极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发挥职能作用。建立落实政府法律顾问制度,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实现全覆盖。“六五”普法通过验收。大力整治“四风”和“不严不实”突出问题,深入推进政府系统廉政建设,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纪检监察机关处分违纪干部1776人,移送司法机关65人。


渝昆高速(鲁甸境内)

威信县双河乡偏岩新村风貌

气势磅礴的向家坝水电站

建筑风格统一的包谷垴长梗子安置点

2015年各项工作成绩显著

刚刚过去的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面对鲁甸6.5级地震恢复重建、脱贫攻坚等必须要啃的“硬骨头”,全市干部群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及深入鲁甸地震灾区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凝心聚力鼓干劲,集中精力办大事,群策群力谋长远,各项工作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显著成绩。

经济运行稳中向好。认真落实国家和省的宏观调控政策,先后出台32条稳增长政策措施,健全落实挂钩包保责任机制,加强协调服务,跟踪督导推进,实现经济平稳增长。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8.3%、支出增长22.5%,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6%,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7%、1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为2.5%,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完成省下达任务,年初确定的主要指标基本实现。

综合交通提速发展。麻昭、昭会高速公路如期建成通车,昭通至昆明、重庆、成都实现全程高速化。镇毕高速加快建设。大山包一级公路、中心城市南部客运枢纽站启动建设。昭阳至永善、昭阳至江底等国省干线公路改造全面铺开。与中交一院、省交通规划设计院等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启动了地方高速公路技术指标体系研究。与省公投公司、山东高速集团、云南建工集团等企业达成昭泸、宜毕、昭乐、巧蒙等高速公路合作建设意向。成贵铁路建设有力推进。航空市场培育取得突破,开通昭通至北京、成都、贵阳3条往返航线,昭通机场旅客吞吐量达20万人次。水上运输加快发展,开通水富至上海集装箱班轮航线,水富港货运吞吐量达460万吨。

现代农业稳步发展。着力改善农业发展条件,新增耕地有效灌溉面积15万亩,完成中低产田地改造31.1万亩。狠抓10大科技增粮措施推广,粮食总产量增至225.7万吨。完成烤烟收购82.7万担,实现收购总值11.1亿元。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苹果、马铃薯和魔芋种植面积分别达34万亩、300万亩和24万亩,天麻种植产值达27亿元,核桃、花椒等经济林基地扩大到826万亩,畜牧业总产值达到108亿元。农业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增加到2780个,涉农企业发展到245户,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35亿元,同比增长14%。

工业经济企稳回升。积极应对市场环境趋紧、自身发展粗放等多重压力,切实采取降低工业电价、奖励扩产促销、税收优惠减免、协调信贷支持等办法措施,千方百计缓解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实现工业增加值209.72亿元,同比增长4.8%。狠抓煤炭产业转型升级,获准复产复建煤矿增加到52个。致力扩大工业投资,侨通公司搬迁等项目加快推进,乌蒙健尔中药饮片、水富年产30万立方米液化天然气等项目建成投产。工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10亿元,同比增长9%。

第三产业较快增长。注重拓展新空间新业态,第三产业发展活力持续增强,增加值同比增长9.4%。成功举办大山包国际翼装飞行挑战赛、第八届中国露营旅游论坛暨国际露营大会等活动,旅游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13.9%和23.5%。积极争取市外银行业金融机构到昭通设立分行,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全年新增融资180亿元,同比增长21%。积极推进“互联网+”,与阿里巴巴、百度等互联网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互联网+特色农业”、“互联网+旅游”等产业形态起步发展。

脱贫攻坚高位推动。健全落实工作机制,制定出台9个考核办法,深入推进“挂包帮”“转走访”,组建825支驻村工作队,动员5.6万名干部职工进村入户开展帮扶,实现21.3万人脱贫。认真开展扶贫攻坚建档立卡“回头看”,基本建成扶贫信息网络系统。严格按照“六个到村到户”精准扶贫,实施63个行政村、55个自然村整村推进,狠抓80个贫困民族示范村寨建设,扶持19个民族乡加快发展。加大市县两级财政补助力度,完成6.25万户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启动25个易地扶贫搬迁示范点建设。加强与中央和省帮扶单位的沟通衔接,更多汇聚了脱贫攻坚的强大力量。

灾后重建有力有序。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坚持把鲁甸6.5级地震、永善“8·17”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作为头等大事,灾区安全美丽幸福新家园建设取得阶段性胜利。突出群众安居这个首要任务,组织1.1万名干部职工到村到户挂钩包保,强化施工组织、要素保障和监督检查,民房重建基本结束,集中安置点建设全面扫尾,包谷垴、火德红集镇建设即将完工,龙头山集镇加紧建设,67744户重建户迁入新居。统筹加快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项目实施,中央包干资金恢复重建项目前期工作基本完成。妥善安排受灾群众生产生活,灾区人心安定、社会稳定。

社会事业统筹发展。着力改善办学条件,各级各类教育内涵发展持续提升。全民医保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成功举办云南省第八届老年人体育健身大会等赛事活动,文化惠民“百千万工程”深入开展,文艺创作取得丰硕成果。加强科技创新与运用,申请专利226件。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放“贷免扶补”、小额担保贷款5.2亿元。机关事业单位纳入养老保险统筹全面启动。发放城乡低保金14.8亿元、高龄老人保健补贴4686.9万元,实施医疗救助10.4万人次。双拥优抚、民族宗教、妇女儿童、残疾人、红十字会、统计调查、社会科学、外事侨务、气象、档案、地方志等各项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启航“十三五” “六大战略”梦圆昭通

“十三五”,昭通如何才能与全国、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在中共昭通市委三届十次全会上,市委书记范华平在代表全会所作的报告中清楚地表述到:昭通还呈现历史悠久与发展滞后、区位优越与交通不便、资源富集与产业弱小、文化厚重与教育落后、山川秀美与生态敏感脆弱“五个并存”的市情特点,经济社会发展仍存在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综合交通、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薄弱,瓶颈制约极为突出;产业规模小,层次低,结构不合理,缺乏竞争优势;城镇化水平低,配套设施滞后,产城融合不强;教育发展滞后,人均受教育年限低;生态敏感脆弱,自然灾害易发频发“六大短板”。

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新的历史起点上,昭通全市上下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特别是考察云南及深入鲁甸灾区的讲话和指示精神,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省委九届十二次全会、市委三届十次全会精神,继续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紧扣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投资有效性,着力培育发展新动能,保持经济平稳增长,推动社会和谐进步,确保“十三五”期间昭通与全国、全省一道同步迈入小康社会。

如何开好局、起好步?全市干部群众坚信只有干出来的精彩、没有等出来的辉煌。在认真研判市情的基础上,确立了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努力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子,实现与全国、全省一道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确立了大力弘扬革命老区精神和抗震救灾精神,为实现赶超跨越凝聚强大正能量;确立了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推进改革创新;确立了抓住国家和省一系列重大战略在昭通交汇叠加的历史机遇,实现从边缘到枢纽、从末梢到前沿的重要转变,努力把曾经错过的发展机遇找补回来;确立了依靠广大干部群众,广泛凝聚各方智慧力量,形成同心同向、共谋发展的强大合力;必须发扬崇尚实干、勇于担当的优良作风,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全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全市上下坚定不移地认为:“十三五”时期,是昭通全市实现脱贫的决战期,是加快发展不容错失的黄金期。得益于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的新定位及对昭通的深切关怀,得益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战略的深入实施,特别是中央吹响脱贫攻坚冲锋号,全市干部群众深深认识到昭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加优惠的政策支持。深深认识到随着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和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昭通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将加速转化,迸发出更加强大的内生动力。

凝心尽力谋跨越,砥砺奋进奔小康。“十三五”期间,昭通市确立了全面实施“六大战略”,奋力书写好中国梦的昭通篇章。

——实施脱贫攻坚战略,着力全面建成小康。坚定不移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时期头等大事,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2017年威信县,2018年昭阳、鲁甸、镇雄、彝良、盐津、绥江6个县区,2019年巧家、大关和永善3个县实现脱贫摘帽,确保贫困人口如期脱贫。瞄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坚持因村因户施策,在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劳务输出脱贫一批、资产收益脱贫一批、恢复重建脱贫一批等专项行动,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统筹实施“六个到村到户”,加快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大力推进教育扶贫,有效解决贫困群众住房、通水、通电、通路和劳动技能等问题。聚焦革命老区、边远高寒山区、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以整县整乡整村为单元,促进区域整体脱贫。严格落实扶贫目标、任务、资金、权责“四到县”制度,创新社会帮扶机制,积极争取各方支持,形成脱贫攻坚强大合力,绝不让一个贫困地区、一个兄弟民族、一个贫困人口在全面小康路上掉队落伍。

——实施交通先行战略,着力破除瓶颈制约。坚定不移打好综合交通建设五年大会战,全面推进公路、铁路、水运和航空网建设,加快构建系统、链接、循环、无缝对接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围绕“一环两横四纵三联络”总体架构,争取昭通至金阳等9条高速公路在“十三五”前三年全面开工,到2020年实现县县通高速,构建全市“两小时交通圈”;实施国省道和县乡公路提级改造,力争普通国道中二级以上公路达60%,普通省道中三级以上公路达40%,实现所有建制村通硬化路。加快构建“两横四纵一枢纽”铁路网,启动渝昆高铁、昭攀丽铁路、六威昭城际铁路建设,确保成贵铁路建成通车。提升“一线四港九码头三转运”水运网,完成水富港扩能改造,打造黄金水运通道。逐步完善“七辐射九联动”航空网,开工建设镇雄通用机场,力争启动其他8个通用机场和绥江水上飞机综合项目建设,完成昭通机场迁建,实现与全国区域主要城市通航。

——实施产业培育战略,着力促进融合发展。坚定不移走开放型、创新型和高端化、信息化、绿色化的产业发展新路子,制定实施“中国制造2025昭通行动计划”,推动产业纵向延伸、横向联动、融合共赢,实现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从供需两侧发力,创造新供给,释放新需求,推动产业扩容增量、提质增效,实现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5%、9.5%和10%。改造升级传统工业,推进硅矿、煤炭、煤层气、页岩气等资源深度开发利用,重点发展有色冶金、新型建材产业,积极培育电子、服装加工等新产业。大力发展以食品、药品、保健品和生物材料“三品一材料”为主的生物产业,做强绿色林果、高效林业、山林药材、特色杂粮、特色经作、山地牧业和淡水渔业,建成一批有特色、有优势、带动力强的农业基地和农业庄园,培育和促进乡村电商物流,推进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提升房地产、商贸、餐饮住宿等生活性服务业,壮大金融、物流、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旅游与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形成大旅游发展格局。创新园区发展模式,促进产城融合、园城互动,将昭阳、鲁甸、水富、镇雄4个工业园区打造成“百亿园区”。制定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积极培育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互联网金融等新兴业态,实现互联网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着力统筹城乡发展。坚定不移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按照“干净、方便、有序、安全、活力”的要求,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构建“一城两区、两市七县”的城市发展格局,使新型城镇化成为扩大投资、激活消费的重要引擎和推动发展、建成小康的有力支撑。加快鲁甸撤县设区步伐,推进轨道交通和综合管廊建设,完善绿地生态系统和市政功能配套,把中心城区建设成为滇东北城市明珠。紧扣资源禀赋和历史文化,扎实抓好县城建设,推动水富、镇雄撤县设市。开展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打造一批特色产业集镇、旅游集镇和商贸集镇。统筹地上地下空间规划利用,加强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建设,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推进城乡建设管理立法,扎实开展卫生城、园林城、安全城、文明城“四城同创”活动,不断提升城市品质。

——实施教育兴昭战略,着力筑牢发展基石。坚定不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树立“今天的经济是昨天的教育,今天的教育是明天的经济”的理念,实施教育提质惠民工程,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力争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年。统筹配置学前教育资源,使学前三年教育入园率达到65%以上。建立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机制,优化学校布局,缩小城乡和校际差距,切实保障教育公平。扩大普通高中办学规模,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86.5%。以市职教中心为龙头,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建设区域性综合职业学校,申办昭通卫生职业学院,新建昭通、镇雄两所综合职业技术学院,推进产教研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加快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积极帮助昭通学院解决困难问题,支持昭通学院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合格评估。统筹发展特殊教育、民族教育。鼓励和支持民办教育。认真落实教育资助政策,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完善教师队伍培养和激励机制,强化师德师风建设,营造尊师重教浓厚氛围。深化教育内涵发展,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实施生态文明战略,着力建设美丽昭通。坚定不移把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实施大修复,共抓大保护,争当全省生态文明建设主力军。推进森林昭通建设,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开展森林可持续发展经营。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加强金沙江、赤水河等重点流域保护,严格渔洞水库等饮用水源保护,推进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在稳定坝区和生产条件好的地区耕地面积基础上,把25度以上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或发展经济林果。推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促进资源节约循环高效利用。落实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实现城镇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全面覆盖、稳定运行。扎实推进殡葬改革,加强殡葬管理和服务。强化环保能力建设,建立生态环保责任体系,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培育生态文化,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2016年

重点工作

紧紧围绕“六大战略”的实施,着力抓好7个方面重点工作。

1实行任务倒逼,加快脱贫攻坚步伐,实现21个贫困乡镇、260个贫困村出列,确保28万贫困人口顺利脱贫。

2加大建设力度,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突出抓好33个省级、66个市级重点项目实施,力争全市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达到680亿元以上。

3发挥特色优势,不断壮大产业支撑,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0%。

4注重提质扩容,加快城镇发展步伐,加强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提高城镇发展持续性、宜居性,新增城镇建成区面积8平方公里,确保城镇化率达到37.8%。

5强化政策保障,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确保学前三年教育入园率达到35%,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83%,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60%。

6严格环境保护,着力加强生态建设,树牢绿色发展理念,全面推进“山水昭通”“森林昭通”“清洁昭通”建设,使昭通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7突出均衡普惠,加快发展民生事业,守住民生底线,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织就密实的民生保障网。

云南日报 记者 蔡侯友 沈迅

 

审核:   责任编辑: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