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把文博会当成学习和展示的舞台

 2015-08-11 17:29  来源:

8月11日,“创意云南”2015文化产业博览会进行到了最后一天,这场为期5天的文化盛宴缓缓落幕。参展的商家纷纷收拾行装,盘点自己的得失。那么,在这5天时间里,昭通得到了什么呢?

“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其次才是做买卖。”

与其他展区人山人海的繁忙景象相比,昭通展区显得门庭冷落。参展人员只好抽空去别的展区参观考察学习。

市文产办主任郑萍告诉记者:“来之前,就知道昭通文化产业与其他州市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 参加文博会,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其次才是做买卖。市文产办提前就向所有的参展人员提出了统一要求,希望他们多看别人的产品,多学别人的经验,找出自身的差距,探索改进的方法,齐心协力把企业做大做强。”

“一有空我就去逛别的展厅,还真发现了一些问题。”市文产办综合科科长张荣炯说,“通过几天的观察,我发现昭通许多参展产品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产品款式少、品种单一,工艺落后、价格过高,缺乏文化内涵、没有品牌效应,产业链不完善、没有挖掘出产品附加值。”

镇雄县花山乡大火地村曾获得云南十大名绣村称号,其独具昭通特色的彝族传统刺绣工艺享誉全省,是昭通文化产业一张响当当的名片。然而,记者在花山刺绣展柜看到的却是:面积仅七八平方米的展柜陈列着十数件展品,种类无外乎衣服、鞋帽;参观欣赏者不少,但掏钱购买者却屈指可数。而同为云南十大名绣村的其他展柜的刺绣产品大到衣衫、围腰,小到挂坠、鞋垫,应有尽有,琳琅满目,竞相购买者不计其数。一位游客对记者说:“花山刺绣确实很漂亮,可根本没有我需要的类型!”

据了解,大火地村绝大多数彝族妇女都有一手精湛的刺绣绝活,但主要精力都耗在了土地上,完成一件刺绣工艺品,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再加上大家各自为战,形不成规模,生产效率低下、品种单一、缺乏市场竞争力。以花山传统刺绣工艺传承人赵文慧为例,全手工制作一件长衫竟然耗时半年之久。一年下来,仅能做一两件衣服,卖两三千块钱。

针对这一问题,郑萍提出了解决之建议:“花山刺绣的工艺水平与其他刺绣名村不相上下,若能在公司化、专业化和精细化等方面,悉心学习,认真研究,一定能探索出一条发展的新路子。”

“我不是来卖画的,我是来展示昭通民间艺术的!”

“老板,这个瓶子怎么卖?”

“200块钱!”

“太贵了,100块钱。多一分,我都不要!”

“大哥,我大老远到这来也不容易。给你个成本价,120块钱,咱们交个朋友!”

“行,给我包起来。”

……

在文博会各个展区,每天都会上演无数次这样的交易场景。这些交易碰撞在一起,把昆明国际会展中心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文化产品“超市”。

烙画是一种用电烙铁在棉布、亚麻、木板、毛毯等物件上作画的技艺。其要领是一气呵成,其特点是画面精美、不可复制。从盐津豆沙烙画艺术家王清口中,记者得知:烙画是昭通一项传统的绘画技艺,但由于各种原因已濒临失传。王清在前人基础上,对传统技艺进行改进,形成了全省范围内独树一帜的绘画风格。

5天来,王清总是认真地接待每一位来访者,不厌其烦地向他们讲解他的画作。其画作中表达出来的历史背景、文化渊源和民俗风情引起了许多来客的共鸣,纷纷购买,而王清却一一谢绝了。他给出的解释是:“我不是来卖画的,我是来展示昭通民间艺术的!”

王清告诉记者,出卖画作是他的主要经济来源,有人愿意买他的画,他非常高兴。但他希望想买他画的人能到昭通去买,那样可以走一走昭通的土地,看一看昭通的山水,听一听昭通的故事。

用文化包装产品,培养品牌认同感,提升品牌价值。

连日来,记者发现参展人员在交流心得时,提及最多的词汇是“品牌知名度”、“文化内涵”、“品牌价值”。大家一致认为,昭通自古便是云南与中原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和走廊,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文化产业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巨大的潜力,要想把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必须解放思想,给产品注入文化内涵,提高品牌知名度,培养品牌认同感,才能实现品牌价值最大化。

要实现品牌价值最大化,具体应该怎么做呢?有人提出了产销分离的设想。所谓产销分离,即生产者专攻产品开发与生产,而销售者负责产品营销和品牌推广。

昭通手绘鸵鸟蛋艺术家贺女士告诉记者,由于销售渠道的限制,市场公关花费了她大量的精力和资源,从而耽误了艺术创作和产品的生产,严重限制了企业的发展。

谈到文化内涵,王清向记者表达了一个观点:文化是艺术品的生命,文化内涵越深,艺术品的生命力越强。

时间总是来去匆匆,不经意间,5天悄悄过去了。昭通代表团虽然没有赚到太多金钱,可他们收获了比金钱更加宝贵的东西。

◆通讯员 余庆德

 

审核:   责任编辑: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