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元木村往事

 2018-11-10 17:52  来源:昭通新闻网

 ◆蒋益文

我的家乡绥江元木村,四十年前没有公路、没有电、没有通信设施,偏僻而边远。漫长的金沙江从峡谷流过,山村里人们的生活几乎与世隔绝,刀耕火种,艰苦而又无奈。与今天的条件相比,相去甚远。

四十年前,元木村连接外界的通道,就是奔腾咆哮的金沙江,水流湍急,滩高浪险,金沙江上翻船和沉船的事故经常发生,从金沙江上出行无疑是闯鬼门关。因此,元木村里的人们除了短距离地从云南横渡四川,很少在金沙江上长距离乘船出行;除了金沙江航道,元木村连接外界的通道,就只剩下崇山峻岭间的羊肠小道,蜿蜒曲折,崎岖不平,难以行走。

生活在元木村里的人们要想出售一些山货,换取一些油盐之类的生活必需品,都得用背篼背着沉重的各种货物,无论严寒酷暑、狂风暴雨,不辞辛劳,奔走在崇山峻岭间的羊肠小道上。从元木村到四川的新市镇二十多公里,从山村到绥江县城三十多公里,每次都是清早天不亮就出门,天黑过后才能回家。元木村里的人们,千百年来,世世代代都是如此生活。

四十年前,山村里没有电,没有照明,更没有电器,生活在元木村里的人们,用使用了千百年的石磨,磨碎人吃的粮食,磨碎牲畜的饲料。人们为了生存,几乎每天都得推转石磨劳作,石磨沉重,生活艰辛,日子真是漫长而又无奈。那时解决山村里的夜间照明,都是靠昏暗不明的煤油灯,每家每户的农活沉重而琐碎,都是低效而初级的手工操作,每天每晚都得加班加点。但是几十年前国家物资短缺,煤油供应极为有限,为了解决漫长的夜间照明,生活在山村里的人们绞尽脑汁,各显其能,有人自制干竹片,有人在金沙江边找寻富含油脂的松木,有人栽种泡桐树,摘取桐籽,熬制桐油,用桐油灯在夜间照明。生活在元木村里的人们,世世代代都是这样,熬过了漫漫的长夜,漫长的时光岁月。

四十年前,元木村里的人们生活尤其艰难,元木村山高坡陡,土地贫瘠,山坡之上石头多过泥土,人们为了获取更多的土地,获得更多的粮食产量,开始砍伐树木,烧毁山林,开垦土地,种植包谷。但是山村里土地贫瘠,纵使人们一年四季,顶风冒雨,流血流汗,依然是广种薄收,产量很少。

元木村里虽然也开垦有不少的梯田,但是四十年前没有优良品种,更没有杂交水稻,缺少水利灌溉设施,每年稻谷的产量也很有限。四十年前生活在元木村里的人们,每天劳累奔波,也依然是粮食短缺,食不果腹,每年都需要国家的粮食供应和救济。每年到了粮食短缺、青黄不接的时候,生活在元木村里的人们都不得不翻山越岭,顶风冒雨,背着沉重的供应粮,在山间崎岖不平的羊肠小道上每天来回奔走六十多公里,从绥江县城背回粮食,渡过缺少粮食的难关。

改革开放四十年,元木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向家坝水电站建成,过去滩高浪险,奔腾咆哮的金沙江,现在变成了绿波荡漾的长湖。现在金沙江两岸沿江公路畅通,从四川新市镇到元木村二十多公里,半个小时之内就能到达,从绥江县城到村三十多公里,一个多小时就能到达,一天可以跑几个来回。国家实施农网改造工程后,农村电力供应稳定而充足,各种动力的加工机械也引进了山村,生活在山村里的人们劳作不再艰辛,生活不再沉重。

元木村现在开始发展种植业,种植特色林果、经济作物,大力发展乡村经济,人们生活在青山绿水之间,生活富足。现在互联网络进山村,生活在山村里的人们,信息畅通,观看高清影视,没有城乡差距,过上了城里一样的美好生活。 (作者供职于绥江县南岸中学)

审核:   责任编辑:李丽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李丽娟
标签 >> 文学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