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18-11-09 22:02◇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燕
在昭通日报社,有这样一名记者:他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在新闻的道路上默默走了28年。28年来,他将自己的笔对准基层和百姓,勤奋笔耕,采写了大量生动鲜活接地气的新闻作品,他的稿件多次获得国家、省级新闻奖。由于工作成绩突出,2003年以来,他连续三次被市委宣传部评为“优秀新闻工作者”;2009年,他又被评为“昭通市首届爱岗敬业道德模范”。2017年8月,他破格晋升为高级记者。2018年10月,他被评为昭通日报社“首届优秀新闻工作者”。他的名字叫刘建忠。
采撷频频,他的足迹遍布乌蒙大地
“你看见我的时候,我和新闻在纸上;你看不见我的时候,我和新闻在路上。”刘建忠把这句话当成了自己的座右铭,一直不停地前行。
2000年,刘建忠转业到昭通日报社工作,他发扬部队的工作作风,把笔和镜头对准乌蒙大地、对准基层和百姓,深入采访,成为报社每年发稿最多的一个记者。他曾不畏山高路远到昭阳区大寨子乡采访山区教师卢政权,曾不怕艰难追访累死在扶贫一线的干部钟明斌,曾心怀感动采写勇斗歹徒壮烈牺牲的加油站站长刘远芬,曾采访义务收养38个孤苦孩子的农民企业家马玉行……这些沾满泥土和汗水的报道在社会上均引起了很好的反响,受到了市委、市政府领导以及广大读者的好评。
天道酬勤。从事新闻工作28年,刘建忠采写的稿子获奖频频。2007年,他的通讯《38个孩子一个“爹”》获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报纸好新闻一等奖;2008年,他的深度报道《“今日昭通效率”引凤入巢》获得中国地市报新闻一等奖; 2014年,他的消息《昭通水塘坝发现距今600万年前古猿头骨》获得中国地市报新闻一等奖。尤为突出的是2016年,他一年就获得了10多项新闻奖。其中评论《“纠正错案”也是法制的一种进步》获第32届云南新闻奖一等奖;报告文学《有一种坚守叫“三江口”》获云南省报纸副刊好作品一等奖;新闻理论研讨文章《学习讲话精神,做好媒体“三度”》获云南省新闻论文征文一等奖;2017年,他和同事采写的系列报道《与东莞中山结对:我们该学什么?》获中国城市党报好新闻一等奖;2018年,新闻纪实《溜索改桥:幸福彼岸的“最后一公里”》获云南省报纸副刊好作品一等奖……
近两年来,在干好本职的同时,刘建忠还创作了300多篇随笔、杂文、散文等,分别被《半月谈》《中国新闻出版报》《人民政协报》《云南日报》《散文百家》《边疆文学》《延河》等近百家报刊采用。2015年6月,刘建忠的散文集《行走在文字边缘》《永远的红纱巾》分别由团结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2017年4月,他的新闻专著《我和新闻在路上》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多岗锻炼,他积累了丰富的采编经验
从事新闻工作多年,刘建忠先后担任昭通日报周末部主任、《鹤都晚刊》主编、特刊部主任、记者部主任、总编室主任等职。历经报社多个岗位的锻炼,积累了丰富的采编经验。
特别是任特刊部、记者部、总编室主任以来,为提高采编人员的业务素质,他重点从抓管理、搞策划、带队伍三个方面做起。强化管理,规范记者采编行为;注重策划,围绕市委政府中心工作开展宣传报道;搞好传帮带,把精力放在带动新生骨干力量上,通过深入一线采访,无私传授个人心得。在他的带动下,许多年轻记者现已成为报社的业务骨干,为报社健康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刘建忠不仅具备了较强的新闻业务和管理能力,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理论功底和政策水平。每逢全市“两会”开幕、闭幕的社论,市内重大会议、活动的评论员文章等多数都是由他执笔撰写。
勇于担当,报社重大新闻策划他从未缺席
《昭通日报》是市委的机关报,发挥着党的喉舌作用。近年来,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刘建忠与同事一起策划推出了鲁甸地震恢复重建、脱贫攻坚、砥砺奋进五年、中国马铃薯大会、昭通苹果展销会等多个重大新闻策划,采写了一系列重头报道,实现了新闻“三贴近”,发挥了党报的舆论引导作用。
此外,在报社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刘建忠和同事还推出“阅读昭通”特刊,讲好昭通故事。通过“深度”、“故事”、“党建”、“人物”等版面,做深做透新闻,让新闻得到了延伸,让特刊变得更“特”。2016年第6期《云南新闻出版审读》专门刊发了对《昭通日报》的审读报告,对昭通日报坚守党报办报理念,推出“阅读昭通”特刊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肯定。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如今已48岁的刘建忠仍然坚守在新闻一线。他说,选择新闻工作这辈子无怨无悔,他将一如既往,恪守新闻职业道德,做好时代的瞭望者和记录者,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记录人间百态、聚焦世间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