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挪穷窝 斩穷根】上下街安置点,一个彝家寨子的华丽大转身

 2018-11-07 17:45  来源: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韩兴国 文/图

采访车顺着弯弯曲曲的山路走了近1小时,缓缓拐进镇雄县芒部镇松林村上下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色映入眼帘。村前依山傍水、龙腾飞瀑、具有鲜明彝族文化特点的龙山广场,村子里绿树成荫,沥青道路蜿蜒伸展,黄墙红顶、流檐飞椽的房屋高低错落,整个村子焕发出勃勃生机,这就是镇雄人以前曾经熟悉的那个落后山村——芒部镇松林村上下街,如今,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建设,这里俨然已华丽转身,成了一个优美的彝族村寨。

在靠近广场的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店里,竹笋、鸡蛋、腊肉、天麻等各种远近闻名的土特产摆满货柜,77岁老人王自芬守在给儿子看店,看到有客人进来,老人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我在这里生活了四五十年,这个地方以前在镇雄是出了名的穷,老百姓吃的是包谷、洋芋、苦荞饭,住的是茅草房、杈杈房,本地人总结了一句话来形容它:好个松林乡,泥巴稀汤汤;出门三步路,鞋子逮脱帮;媳妇说不进,姑娘往外嫁;病人想米吃,要跑小平坝。”王自芬说,现在有了党的好政策和各级干部的支持,上下街已经完全变了样。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他们一家在村子里成立了这个电子商务综合店,这即能让老百姓方便存款、取款,又能让自己能顺便把一些土特产卖出去,一个月还有五六千元钱的收入。

松林村上下街易地扶贫搬迁点,距离镇雄县城20公里,是一个彝族聚居村落。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多次现场指导下,在驻村工作队的倾力帮扶下,2016年5月,芒部镇抓住易地扶贫搬迁安置57户197人的契机,从培育当地群众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在“新建安置一批、就地改造带动一批”的思路指导下,结合上下街村民民族聚居、生态良好、交通便利等优势,以彝族文化为灵魂、以改善基础为抓手、以特色产业为支撑,整合各类项目资金2248万元,对山、水、林、田、路、房进行了整体规划和建设,完善街道、广场、公园等基础设施,全面开展绿化、美化、亮化等提升工程,把上下街打造成了引领脱贫攻坚、改善人居环境、促进民族团结的易地扶贫搬迁示范点。王自芬老人一家的房屋就是借助这个政策机遇,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造的。

“怎么住的问题在搬进来时就已经解决了,我们正在研究如何让搬迁群众怎么过日子的问题。”芒部镇党委书记熊良纯说,在建设中,当地党委、政府围绕易地扶贫搬迁来布局基础设施,围绕基础设施来整合产业投入,围绕产业投入来整合项目资金。让所有搬迁户的产业扶贫资金跟着搬迁卡户走,卡户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

按照这一思路,在上下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过程中,当地党委、政府就把民族文化特色旅游作为强基固本的措施,紧扣搬迁点民族文化特色,按照民房改造融入彝族元素、公共服务突出彝族主题、文体活动展现彝族风采、村规民约尊重彝族习俗的原则,通过建筑居所、饮食习俗、服饰着装、歌舞文化等方面,全方位展示彝族文化特色,着力打造民族文化休闲旅游乐园,为开发精品乡村旅游、发展地方民族文化奠定坚实基础。

据了解,截至目前,上下街安置点57户易地扶贫搬迁、11户农危改、30户扶贫专项安居工程全面完成;农网改造和人饮安全实现全覆盖。

为培育群众脱贫增收的内生动力,芒部镇又瞄准县内外市场需求和上下街产业发展实际,以市场为主导、以政府为引导,按照“长短结合、以短为主”的产业发展思路,采取“村委+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冷凉蔬菜、经济林果及黄牛养殖等产业。

如今,冷凉蔬菜种植面积已达200亩,每年种植三季,收入可达200多万元;建起了一个大型养牛场,实行每年分红制,产业资金入股实现了贫困户全覆盖。这就解决了搬迁群众搬得进来、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问题。        

审核:   责任编辑:聂孝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聂孝美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