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18-11-03 20:38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谭光吉 钟怀滴
在大关县翠华镇兴隆村下海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一家一户的两层小别墅错落有序地排列着,房前屋后的“微型菜园”生机盎然。锄草的老人、嬉戏的孩童、低吠的农家犬……一幅悠然的山村画卷就此展开。
此时,来自翠华镇兴隆村青山村民小组的贫困群众王昌风正在带领着工人们挑沙、和泥,准备修建烤烟烘烤房。若不是他自己介绍,很难想象40出头的他几个月前还因双腿股骨头坏死连行走都成困难。
“如果党和政府没有那么好,我这种人在高山上只有死路一条,没有钱不说,光是去村上看病,买药吃都要走五六个小时。”王昌风哽咽道。去年春节前,他们一家4口人还居住在两公里之外的高山上。由于妻子智力有问题,抚养两个孩子的重担就压在了长期患病的王昌风身上,情况好时种些庄稼能勉强糊口,情况差时只能瘫在床上,什么都做不了,一家人的生活苦不堪言。
今年5月,搬出大山的王昌风做了双腿股骨头坏死手术,15万元的医药费通过新农合报销后他只花了7000多元。
按规定,王昌风一家本可以分到100平方米的房子,有远见和自立意识的他选择了只要75平方米,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早日建起两层楼。
如今,王昌风的两个孩子通过劳务输出,到广东务工,为家里减省了不少开支。身体康复不错的他也在村支书的帮助下,租了五十几亩地准备种烤烟,在新居的“新天地”中大干一场。他给自己算了一笔账,除去成本,一年纯收入在十万元左右。他感激地说:“是易地扶贫搬迁,让他获得了劫后新生。”
在安置点的操场上,大厂村民小组的苗族群众杨国明正牵着两个外孙女遛弯。说起新居变化,他滔滔不绝。过去,祖祖辈辈都居住在兴隆村的山顶上,水、电、路不通,草木结构的房屋四壁透风,条件非常艰苦。搬到山下后,交通便利,宽阔的广场干净漂亮。老两口主要负责带外孙女,偶尔打点零工,帮助政府巡山管林,一个月能挣1000元左右,女儿和女婿则在镇、村两级的帮助下搞起了20亩当归种植,一家人基本上能够脱贫。说这话时,杨国明幸福地笑了。
兴隆村下海子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项目有2个集中安置点,共安置73户29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8户269人,同步搬迁户5户21人,分散安置15户61人,其中建档立卡户10户40人。目前,项目已完成建设任务,搬迁户全部搬迁入住且旧房拆除完毕。
大关县翠华镇镇长罗大欣说,下海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搬迁对象主要是居住在海拔2000多米以上的贫困群众。结合村民的实际,整个安置点的规划布局兼具实用性与美观性,把院坝或者是房屋背后的空地整合起来分给农户建设微型菜园,并调整全村的集体用地,分给每户两亩以上进行耕种,力争让每户搬迁群众能够解决生活的基本需要。在安置点周边,还配备了篮球场、文化活动室等。
针对群众搬迁后续发展问题,当地结合村情,对搬迁户原来的宅基地全面实行复垦、复绿,发展当归种植达200亩。同时,把这些贫困户全部纳入兴隆村千丈田合作社,发展冷水鱼养殖,让他们利用扶贫资金入股分红。目前,已建设鱼塘30余亩,投入资金1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