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18-11-01 13:00◇昭通日报全媒体 记者 谭光吉 钟怀滴
巧家的深秋刚开始透出凉意,巍峨的高山屹立在金沙江边,磅礴之势如同侍卫般守护着这片炙热的土地。从县城往东北方向出发,驱车行驶近3个小时,记者来到了东坪镇。
东坪镇辖7个村3个社区,231个村民小组,9562户34007人,有贫困社区10个,贫困人口2448户9655人。由于地理位置边远偏僻、自然条件恶劣、地质灾害频发,“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是东坪镇的普遍现状。
2016年,东坪镇规划建设了新营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1个,2017年,规划建设了哑口和松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2个。易地扶贫搬迁,给这里的贫困群众带来了幸福生活的希望。
走在东坪镇垭口安置点宽敞的广场上,青瓦盖的仿古走廊与毓秀青山交相辉映,几个妇人正背着孩子在广场上散步、唠家常。沿着水泥铺成的台阶往上走,丰收的喜悦浸染在家家户户门前悬挂的玉米串上。
“搬进新房子以后,交通比原来方便了,没有吃过、没有看过、没有体验过的东西,现在全部都已经享受过了,感觉这才是真正的生活啊。”坐在柔软的大沙发上,东坪社区金家梁子村民小组的刘官配激动地说。活到70多岁,做梦都想不到的事情,现在全部变成了现实。
2017年春节前夕,刘官配一家6口人搬进了新居。他说,现在宽敞干净的硬化路修到了家门口,140平方米的砖混结构房屋结实而又美观,一家人吃穿不愁。儿子和儿媳在昆明打工,每个月能挣4000多元,大孙子去浙江服装厂打工每个月也能收入2000元,老两口就在家照看小孙子读书,还喂了一头牛、一头猪,种了100多棵花椒树。对于目前的生活状况,他非常感恩。
回想起过去的生活,刘官配连连摇头。他告诉记者,老家的房子是上世纪40年代修建的土木瓦房,历经多年风吹雨打,早已变得破败不堪。加上土壤贫瘠,广种薄收,种4亩玉米和洋芋只能勉强糊口。通往村里的路只有几条羊肠小道,运送肥料、收割庄稼、拉建房材料等全靠人背马驼,十分吃力,遇到一些比较高的坎,人很难爬上去。
与刘官配一样,东坪社区弯子村民小组的王永翠一家4口人也于2017年搬到了垭口安置点。她说,搬过来以后,丈夫和两个女儿参加了镇、村组织的务工培训,并被输送到昆明的餐馆打工。由于常年积压的腰椎间盘突出和风湿病,51岁的王永翠不能外出务工,就在家发展起核桃、花椒等种植业。她给自家算了一笔账,丈夫和两女儿的工资加上自己在家种些小菜卖,一年至少有五六万的收入,往后的生活肯定越来越好。
东坪镇党委书记陆开明说,为了切实让贫困群众能够“搬得出,稳得住”,东坪镇采取普惠性措施全覆盖与一户一策具体帮扶相结合。普惠性政策主要包括生猪养殖、光伏发电、土地流转、退耕还林等措施。一户一策主要包括政府兜底保障、提供公益性岗位等。在就业方面,着力强化生产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劳动力转移就业,保证增收渠道的多元化。今年,已稳定转移就业101人,实现63户273人受益。
2018年,东坪镇水坪安置点开工建设,预计安置贫困户99户397人,涉及全镇10个村23个村民小组。新建安置房共有6栋100套,计划投入资金3000万元。目前,主体工程已封顶3栋,计划于12月30日前全面完成建设任务,确保春节前让群众搬迁入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