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18-10-19 09:37◆郑 静
下乡走访,走过充满回忆的老街……
街东头的硝水河上有一座古桥与老街相连,跨过小河便能看到一条长长的石板街。时隔多年没有来,当我过桥踏上老街,还是被它破败的景象惊住:满地的杂草,到处残垣断壁,黑沉沉的屋里只有破窗和屋顶的破洞能投进去微弱的光线,一切再没了往日的生机与热闹。
踱步在老街,四周空荡荡的,透露着一股沧桑。旧式木板门上、墙上仅有“四个现代化”“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些斑驳的字迹没有逝去,时代气息依旧停留在上个世纪。只身游荡在这被岁月淡忘的老街,小学读书时早晚路过老街的日子历历在目。
自我记事起,老街就是这个地方的名字,盐井村也正是因为老街西头有口古盐井而得名。听老人说,因为历史原因不允许开采井盐,便用20口铁锅封了,如今已没人知道古盐井的具体位置。据老人说,民国时老街就是整个村的赶集点,赶集的时候热闹非凡。我小学时候,老街早已不是集镇,但由于住户多,加上学生上学放学都路过,还是很热闹。
上世纪九十年代,人们都在为摆脱贫困而辛勤劳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有时我们上学路过,老街的人们有的已经从地里耕作回来吃早饭了,一个苞谷粑,一碗白菜汤就是早餐。回想起来,那时农民不管怎么卖力地干农活,吃得还是简单,完全不像现在丰衣足食。
90后的我,可谓是生在春风里长在春风里,回想当年读小学的日子,青涩却又值得回味。作为农村孩子,父母忙于农活不会每天接送我,常常是三两个孩子结伴同行上学。老街是我们去学校的必经之路,街头董姓人家开了一个小卖部,夏天卖着一角钱一根的芝麻冰棍和三角钱一根的红糖冰糕,还有猫耳朵、炸土豆条等小吃。兜里揣着父母偶尔给的几角钱,买上一根冰棍或是一袋土豆条,几个同学围在一起吃得甚是开心,幸福在小时候真的很简单。
老街背后有一家磨坊,是利用水带动机械磨面、打米、擀面条的水磨坊。那时还没进行电网改造,仅有的电力无法带动功率大的电器,村里也还没有电磨,所以老街磨坊生意十分兴隆,来来往往磨面、打米的村民很多。偶尔放学得早,碰上母亲去打米或是磨面,我便背上小背篼背上十来斤粮食跟着一同前往,到了磨坊母亲常会看在我辛苦的份儿上奖励两三角钱去董家小卖部买小吃,然后等着她磨好面或是打好米再背回去。由于跟着母亲能有零食吃,还能在老街找些小伙伴儿弹玻璃珠、玩纸老虎,我倒也乐意跟着母亲去。
随着时代的变迁,水磨坊早已被家家户户的电动钢磨取而代之,老街串架木屋的住户一部分另外选址建起了砖混楼房,剩下没搬走的因为处于河边山洪易发区,集体搬到政府修建的新农村安置点,住上了亮堂堂的小洋房,老街再也没了住户。我读了六年的小学搬迁后,这条老街也没了学生过往,学生都寄宿在了新学校。老街在岁月中黯然,渐渐被人淡忘,不复当年。
站在老街尾回首,刹那间幡然醒悟,老街遍地野草下掩藏的是一个时代记忆,苍老身躯下见证的是新时代的进步。
老街渐渐被淡忘,但一个时代的记忆让人永远无法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