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大河小学变美记

 2018-10-15 10:03  来源:昭通新闻网

◆陈忠华

每天清晨,太阳从学校对面的大山顶升起,照耀到溪沟边的大河小学校园里,学校开始热闹起来,学生们从四面八方走来,奔向他们心中的文化殿堂,琅琅书声响彻山谷,给这个美丽的小山村带来了新希望。

人们都说,在农村,最美的建筑就是学校,在绥江县会仪镇会仪村大河片区,这也不例外。虽然大河片区是绥江美丽的小康示范村,但大河小学的教学楼,仍是当地最美的建筑。

这里,就是我的故乡,我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上学的地方。我就是在这里接受了五年的小学教育,考取了县上的中学。大河小学开启了我一生的学习之路,成为了我一生的记忆和牵挂。

据说大河小学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建起来的。大河片区以前叫大河自然村,小地名大河坝,管辖4个村民小组。我很幸运,我家就在学校后面几百米远的地方,在家里可以听到学校的铃声。大河小学曾是会仪村的三所小学之一,也是离村委会最远的学校。

大河小学的生源,除了大河片区4个村民小组的学生外,还有本村大板片区、和平村磨刀片区、黄坪村茶林片区的学生,他们上学很辛苦,一般都要步行一两个小时,翻山越岭才能到达学校。最远的,一天来回要走10公里左右山路。

1980年,我上小学一年级时,大河小学还接收太平镇峰顶山片区的学生,后来水富县成立,太平镇划入了水富县,峰顶山的学生就不再来大河小学上学了,我的同学也转学走了。大河小学学生最多时有300多名,6个班级都挤得满满的。这里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学生,学历最高的,可能是哈工大的一名硕士研究生,如今在中科院工作。

大河小学建筑的变化,是昭通教育改革开放40年发展的一个缩影。我上小学时,学校建筑呈“U”字型,正面是三间两层楼的石木结构瓦房,一楼石墙房作四至六年级教室,二楼木板房是教师住处。右排是三间土墙房子,据说是以前的教室,当时也是危房,空置中。左边是三间两层石墙瓦房,一楼是一至三年级教室,二楼是教师办公室。

1986年,我考取了绥江县第二中学,后来到昆明读了省级重点中专,毕业在外工作。但是,大河坝是我的故乡,大河小学是我的母校,我仍然经常回家,看看父老乡亲,看看母校。

从大河小学毕业30多年来,我欣喜地发现,学校发生了许多变化:大约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学校右排的三间土墙房子,改建成了三间三层楼的砖混房用作教室,现在改造成了幼儿园和教师住房;正面两层楼,也在上世纪改建成了两层砖混房作教室,学校建起了围墙;三四年前,大河小学迎来了大扩建,正面的教室拆除后,又向后退了20米左右,建起了每层三间的三层框架结构教室,在这个小山村里显得十分气派。左边三间石墙瓦房早已拆除,修建了厕所和公路。校园下边的一大块田,建成了学校的篮球场、停车场和食堂。

2017年起,学校办起了幼儿园,目前已经招收了小班和中班两个班。据校长介绍,学校现有17名教职工210多名学生。

如今,学校仍是“U”字型的四合院建筑,但呈现出三个台梯状,校园面积扩大了一倍多,占地20多亩,建筑面积更是增加了三倍,环境优美、功能齐全。我们上小学二年级时和老师一起栽下的一排小松树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

今年国庆节回家,在一个星期一的清晨看到,学生们从四面八方走来,更有家长用轿车、摩托车、农用电三轮车送孩子来上幼儿园,学校变成了一幅生动美丽的画卷。

审核:   责任编辑:李梦菲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李梦菲
标签 >> 少年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