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稻田里的麻雀

 2018-10-11 10:44  来源:昭通新闻网

 ◇ 何金艳

风儿吹过,稻浪起伏。

八月,处处洋溢着丰收的景象。回村的路上,我看到邻居朱明和妻子李小霞正在收割稻谷。寒暄了几句,耳旁伴随着镰刀割稻秆发出的“嚓嚓”声。只言片语中,站立的稻谷扑倒在地,稻谷一排排地躺着,等着主人纳入粮仓。

稻壳在太阳的暴晒下,表皮的鲜黄色逐渐褪去,变得干枯,顶端折断后,偶尔有稻粒掉落出来。稻粒被人们踩踏埋入泥巴地里,有的半露着“脑袋”,像是调皮的孩子在抗议。田埂上摆着从家里带到地里的干粮——包子、馒头,保温盒里装满了饭菜。傍晚时分,村里有人开始生火了,缕缕青烟从烟囱里飘出,消失在空气里。瓦房后的树干摇着叶子沙沙作响,仿佛是在享受青烟的轻抚。

我的老家位于云贵高原的半山区,此景多让人记起小时候,二十多年前,村子处于半自然状态。生物多种多样,不仅牛马成群,就连野生的鸟类、猴类、野猪、藏羚羊也成群结队。稻谷开花,稻穗中部有硬物致籽粒浓黏,至成熟阶段都会有大量的麻雀和喜鹊前来找寻食物,给稻谷带来了极大的祸害。本该觅食昆虫的麻雀竟然盯上了田里的稻谷,让人颇为无奈。麻雀又称金翅雀,是燕雀科金翅雀属的鸟类,云贵川一线随处可见。麻雀找寻谷物充饥时,农民便在田地里竖稻草人防鸟。开始的时候,确实有效,能起到短期的震慑作用,久而久之,麻雀也变聪明了,有稻草人的稻田仍然会被光顾。在水稻开始灌浆的乳熟期,这时候闲暇在家里的小孩便派上了用场。大人们通常会安排小孩举着拴塑料袋的竹竿到田地里驱赶麻雀,小孩们也乐此不疲地奔跑于田间地头,既可以在田间捉鱼摸虾,又可以把家里好吃的饭菜带到田地里野炊。这些给我的童年增添了许多乐趣。小孩们举着竹竿驱赶麻雀的时候,红色、蓝色的塑料袋就会发出“哗啦啦”的响声,麻雀听到声响便会落荒而逃,驱赶效果十分明显。

以前,麻雀偷吃粮食的原因,是因为林地的减少,导致它们没有栖息地和食物来源,于是,它们只能在田地里、果园里找寻食物。虽然驱赶麻雀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如果捕捉、逮杀麻雀过多,就会导致蚂蚱的数量肆意增长。那时,我不明白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蚂蚱,在初中学习到生态系统、生态链、食物链后方才明白,可能在用尽各种办法驱赶、捕捉麻雀后,蚂蚱少了天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发现麻雀的数量仍然在急剧减少,后来田地里也不再放稻草人、小孩们也不用到田间地里去驱赶麻雀。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七彩云南”的开展,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城乡集镇生活垃圾污水的治理,饮用水保护治理,美丽乡村建设,提升人居环境行动等工程极大地改善了城乡生活环境。随着禁猎、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生态环境变好了,生物链、食物链开始平衡,整个生态系统逐渐恢复生机,偶尔会在公路上看到上方的森林里有猴子身影,偶尔听说野猪会到山地里偷食玉米。

静立于田埂。阳光一个猛子扎进翠绿的稻叶缝隙中,稻田里的水波光粼粼,几只无名水生小虫,用细长的触角在水面滑动着。常言道:“麻雀落田要吃谷,狐狸进门要偷鸡。”如今沿着稻香河流行走,乡间羊肠小道的电线杆上依稀可以看到单脚站立的麻雀。八月稻花香,抬头仰望,用手掌遮挡耀眼的光芒,透过指缝期待电线杆上的麻雀前来饮水“偷”稻。

审核:   责任编辑:聂孝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聂孝美
标签 >> 文学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