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18-10-10 09:55编者按: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我国改革事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节点。40年改革开放进程,全国上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滇东北重镇的昭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本报今起陆续推出“见证——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讲述——背后的故事”“走新村·看新貌”等栏目,全面展示昭通经济社会取得的巨大成就,展示城市、农村及各行各业发生的巨大变化,从中汲取经验和力量,进一步提振发展信心、凝聚发展共识、鼓舞发展士气,为昭通实现跨越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营造浓厚氛围。敬请读者关注。
“讲述——背后的故事”
撤地设市:昭通迈入发展新纪元
◆记者 刘建忠/文 张广玉/图
2001年,刚刚经历了跨世纪的昭通人,又迎来了一件大事和喜事。国务院批准昭通撤地设市,地级昭通市宣告成立!昭通由此迈入了高速发展的新纪元。
昭通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早期云南文化的三大发祥地之一。改革开放以来,经过20多年洗礼的昭通创造了不凡的业绩,当时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与1952年相比增长了1905倍,农民人均收入与1978年相比增长了8.4倍,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乌蒙大地上充满了发展的希望和生机。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昭通地区”这一行政体制和单纯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形态已显露出明显的不相适应。
要实现昭通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统筹发展,与全国其他地区一道迈入小康社会,就必须改变昭通现行的行政体制,促进昭通经济形态由单纯的农业经济向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城市经济同步发展转变,社会形态由农业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变,让经济发展发生量的飞跃和质的变化,而撤地设市,正是昭通实现这一切的一个必然选择。
2001年1月13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昭通地区和县级昭通市,设立地级昭通市。喜讯传来,昭通社会各界无不为之欢欣鼓舞。
2001年8月11日上午9时,496万昭通人民终于迎来了这一神圣的时刻——昭通隆重举行撤地设市庆祝大会,撤地设市工作全面启动。当时的老体育馆会场内,一片花的海洋。红色地毯衬着缤纷的鲜花,笑意写在人们的脸上,气氛热烈而祥和;衣着整齐的观众,个个精神饱满,展示出新昭通的朝气。来自省、市及老大哥地州(市)的500多位嘉宾,见证了这一神圣时刻,并与昭通人民一起分享了撤地设市的庆典。庆祝大会上,省领导分别向撤地设市后成立的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人民政府、市政协、市纪委授印;会后,市“五套班子”还依次举行了揭牌仪式。
值得一提的是,在当时整个撤地设市的申请过程中,省、市两级主要领导多次到民政部等国家部委进行沟通,组织协调省内有关部门和专家进行调研、论证。云南省民政厅、昭通多个部门也积极行动,做了大量具体工作。
撤地设市,是昭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饱含着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深切关怀,凝聚着昭通历任领导和广大干部的心血与汗水,承载着昭通各族群众的辛劳与期盼。撤地设市也意味着领导体制和领导方式的重大改革,是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标志着昭通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一个最明显的变化是,撤地设市之后的昭通在税收方面拥有了更大的空间,由此用于改善民生的投入也相应增加。农业产业、道路交通、招商引资、旅游发展、群众增收等渠道得到了进一步拓宽。
在人才力量、管理能力等方面,先前存在层级多且手续复杂的问题,在撤地设市后也得到了较好解决。昭通市直接管理区、县,相应审批手续逐步减少,效率大大提高,中心城市的集聚效应和辐射功能随之增加,最终带动了所属各县(区)实现快速发展。
尤为突出的是,撤地设市后,昭通的城市建设水平和管理服务能力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这是因为随着城市级别的提升,昭通在争取政策支持及重大基础设施布局方面的机会大大增加,不但可以享受国家对地级市在工业发展、城市基础建设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还可以增强与周边城市的沟通能力,推动以工业、物流和交通运输等为主体的城市经济迅速发展。
更让人高兴的是,撤地设市后,作为地级昭通市,有了健全的组织机构,在立法、决策等方面有了更多自主权,从根本上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的目标。这些年来,昭通从实际出发,坚持突出地方特色,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以提高立法质量为重点,增加地方性法规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先后出台了《城市管理条例》《城市河道管理条例》《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等一系列地方性法规,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
“昭通撤地设市的17年,是大改革、大开放、大发展的17年,也是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面提升的17年。”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一位参与和见证昭通撤地设市、在政府机关工作了多年的老领导如是说。
是的。岁月无声,但又在忠实地记录着一切,譬如一个城市的成长与发展。我们看到,撤地设市17年来,昭通经济始终保持稳中向好发展,脱贫攻坚战、“五网”建设、产业发展、城乡面貌、灾区重建、生态文明、政府自身建设等各项工作扎实推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改革开放持续深入,昭通经济社会驶入跨越发展的快车道。2017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832.45亿元,增长9%;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97.4亿元,增长21.4%;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5560元和8675元,增长8.1%和9.1%。
除了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撤地设市也给昭通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突出反映在赞成、支持、参与改革开放的人越来越多,发展市场经济的意识越来越强,各方面的改革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人民群众的文明意识不断增强,社会文明进程不断推进,文明成果不断显现。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撤地设市的17年,是昭通改革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昭通再铸辉煌的新起点。党的十九大以后,我们的国家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新时代昭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新时代呼唤新担当,新时代需要新作为。如今,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市委、市政府正带领600多万昭通各族儿女,昂首阔步、砥砺前行,迈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