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引种昭通苹果的两个人

 2018-09-29 10:45  来源:昭通新闻网

◆马达

昭通苹果经过八十年的风风雨雨,已经从原来的几十株,发展成现在的数十万亩。其间的曲折坎坷,便是传奇。关于昭通苹果,不得不说的两个人是,陇体芳和吴敬漪。

陇体芳是彝族,1911年生,是云南省彝良县龙街乡梭嘎村人,早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农学院。陇先生一生热爱科学,不愿为官,积极投身农业科技事业和教育工作,是个学者型的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昭通这个偏僻落后的地方,接受过现代高等教育的人本就不多,农学专业的更是屈指可数,能够在农业科技的实践中做出成绩的,更是寥寥无几了。陇体芳先生能够在农业科技上取得一定成绩,恐怕算是昭通的农科先驱了。

陇体芳先生浙大毕业后,因学业优异留校任教,主要是讲授昆虫学兼农科研究。是时,正是学术大师竺可桢任该校校长。竺校长治校有方,爱才惜人,曾推荐选派陇体芳到日本访问,考察学习农业科学。抗日战争爆发后。时局动荡,浙江大学内迁西南。陇体芳便离校返乡,在昭通中学、女子中学等校任教,教授生物、外语等课程。同时在家乡梭嘎、拖姑梅(现龙街乡境内)等地开展农业科技的试验推广,引进动、植物优良品种。

1937年冬,昭通东门基督教来了个英国传教士,时间久远,未知其名。其不懂汉语,欲求一位既通英语又懂汉语者,给他教授中文。便有人给他介绍了陇体芳。在教授汉语的过程中,陇体芳得知,这个英国人也是学农的,心下大喜。专业学科相同,彼此间自然就多了些共同的语言。交谈中,说到果树品种,这位英国人谈到英国有一种苹果,品质甚优。陇体芳便详细询问了该品种的习性,估计可能适应本地,便请他回国后带些种苗来试种。不久,此人就回国去了。

1938年春,昭通的教会通知,那位英国人带来的苹果种苗,从香港转运,目前已到昭通。陇体芳即刻付清费用,取回树苗,留了几株给教会。当时,大概所支付的费用不菲。教会那几株苹果苗下落不明,陇体芳取回的十多株,种在彝良拖姑梅。由于运输途中,时间过长,树苗脱水严重,多数未能成活,只成活了两棵。这两棵经过精心培育,数年后挂果,果然品质上乘。陇体芳欣喜之余,常常赞叹那位英国人的人品。

该苹果未知其名,果形不大,皮青,成熟后逐渐转黄,颇象金帅。肉质脆而甜,果汁也多,保存时间很长不易变质。果实要到深秋季节,九十月份才能成熟。在记忆中,这种苹果的香味极佳,今天的红富士、金帅都不及。咬一口在嘴里满口溢香。有人屋里吃苹果,门外的人都能闻到苹果香。当时人们曾开玩笑:“切莫偷吃苹果,偷吃就瞒不了。”前些年,国学林师姜亮夫的弟弟从事教育工作的姜正夫老师说,他曾经尝过这种苹果,他说:“果形不大,味道很好,又脆又甜水也多,特别香味最浓。”据苹果专家罗永康推测,可能是“小香蕉”。

苹果试种成功,就广为嫁接。试种的两株种在宅院里,嫁接的在果园。陇体芳辟有一个数十亩的果园,种植试验各种水果。苹果逐年剪枝嫁接,每年一二十株逐年增加。到五十年代初,大约已经有近百株了。叶茂枝繁,让人喜爱。

四十年代,昭通吴敬漪先生引进了另一个品种。据说是美国的,送了两株给陇体芳的哥哥陇体要去种。先前的英国苹果种在前园,后种的美国苹果在后花园里。几年后挂果,果形较大,红色,不过品质味道就不及前者了。因为品质不及英国黄苹果,也就没有嫁接繁殖了。

建国后,拖姑梅开办了省立民族小学,果园产权也归属民族小学,管理和收益都是学校。学校的工作是教学,不可能有多的精力管理果园,也没有管理的经验和专业技术,苹果和其他的果树也就逐渐蜕化消失,那个品种在当地也就不复存在了。据说,上世纪五十年代,昭通行署农林部门曾经从拖姑梅调运过几次该苹果树苗,不知种在什么地方,也不知种成功没有。听说,在行署院内也曾种过一棵,但不确凿。

陇体要在引进良种、推广先进农业科技方面做了不少工作,苹果仅是其中的一项。四十年代中期,他辟建了两个果园,一个水果园,一个干果园。水果园种植苹果、桃、李、樱桃等。干果园是苗圃园,培育优质核桃、板栗、白果树苗,育成后移苗推广种植,颇有成效。这个种干果的地方,当地群众称之为“白果园”。

以上资料,《昭通地区志》《彝良县志》中,有关陇体芳的章节里,均有记载。

第二个要说的是吴敬漪。关于吴敬漪先生,知道者多矣。吴敬漪先生是汉族,原籍浙江湖州,出身于官宦世家。其叔父吴鼎昌在民国中央政府任职,贵州王家烈下台后,曾继任贵州省主席,亦官亦商,十分富有,对文化建设颇有建树。吴敬漪就是全仗他资助完成学业的。

吴敬漪少年时代,在上海教会“圣约翰”学校接受的中学教育。1919年赴美留学,入华盛顿州西雅图附近一所大学,校名不详。他先学兽医,因不适转学园艺。在美期间,除了完成学业外,相当时间打工挣钱。在南美农庄摘葡萄,在北美海边装鱼罐头,所以他对美国的乡音俚语十分熟悉。

1927年,吴敬漪先生返回祖国,曾受聘于河南大学任教,薪酬颇高,他便感叹:“三百大洋一个月。”不知原因,旋即解聘。几年时间,他四处辗转,没有稳定的职业。据他后来闲聊,受美国一些闲汉的委托,曾经撮合吴佩孚组建空军。吴佩孚答复:“不需要空军”。 三十年代初,吴敬漪先生来到成都其外祖父家。在此他认识了李君范先生(晚清中国西南首富、清末重庆商界领袖李耀廷的儿子,留美)。时值李君范任昭通中学校长。李君范即聘请吴敬漪来昭通任教。吴敬漪便带领全家来到昭通。三十年代初,他在昭通中学女子等校教英文、生物等课。因种种原因,受到学生排斥,吴敬漪先生即离开学校。有学生回忆说,他的教学效果的确不佳。此后,他曾任过昭通富滇银行经理、龙氏私家经理、梭山镇长、丽江园林站长等职。跳槽太多,东奔西走,颇少成就,多数时间当个闲云野鹤,聊聊天吹吹牛,还得到“肉电报”的诨名,就是到处报告新闻的意思。解放后,曾被派遣到昭通林业站、飞机场农场、鲁甸大坪农场等单位工作,最后都没有留任。后任昭通县政协常委,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1979年改正,当年去世。

四十年代初,李耀廷之子李仲举家从成都购回苹果苗若干,请吴敬漪先生作技术指导。苹果种在洒渔李氏的庄园里,产权属于李氏。吴先生指导栽培之后,附近农户也多有种植,形成一定规模。那时昭通市场上已经有苹果出售,价格也不低。美国品种的苹果,果实大色泽红艳,果型外观比陇体芳先生引进的英国种美观,而果味不及英国种。

苹果的引进,当追溯到1926年,法国人贾海义从欧洲引入,种植于昆明并传入昭通。此后的引进,还应该有两次:一次是1938年,陇体芳引进,种植在彝良;另一次是1942年,吴敬漪或者李仲举引入,种在昭阳区洒渔乡李氏庄园内,吴敬漪参与管理。

审核:   责任编辑:李丽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李丽娟
标签 >> 天下 苹果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