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18-09-25 17:10◆岳跃强
记忆中,父亲喜欢钓鱼。
兄妹三人中我最小,年幼无知的我,总希望每天都是周末——一到周末,父亲就扛上自制的鱼竿到笔架山下的关河边,从乌鸦桥逆流而上,到玉碗镇河边钓鱼。
父亲回到县城已是漫天繁星。我早早跑到南门街口,翘首以盼。每次从父亲手里接过鱼篓后,百米赛跑地把鱼送到家里,递到母亲手中。每次面对一大钵香喷喷的鱼,我都风卷残云般地大吃起来。据大哥讲,我们家曾经喂过兔子改善生活,但因兔子吃菜特别厉害而放弃。
后来为改变生活的窘境,家里喂了猪,父亲也就放下了鱼竿。再后来,父亲退休了,我们担心没有一点业余爱好的父亲退休后的生活不好过:他既不会聊天,也不会打牌,对琴棋书画吹拉弹唱更是一窍不通。退休的父亲却很坦然,每天不是听花灯,就是听黄梅戏,不久,竟学会了打门球,还爱上了摄影和养鸟。一天的时间排得满满的,晚上也不闲着,不是加工鸟食,就是放自己喜欢的音乐,要么就是翻那百看不厌自己拍的照片。母亲说父亲比上班还忙,父亲则说,做自己喜欢的事,就是一种享受!
未曾想,退休生活丰富多彩的父亲还不满足,已是耄耋之年的他,突然之间不仅买来了新式鱼竿,还在鱼饵上下足了功夫,就如前些年喂画眉,动手加工鸟食一样,要蛋黄,弄!要鱼骨头,舂!要黄包谷,磨!
用料要精,制作工序更不能减。每隔十天半月父亲都要围着灶头转,他先把蒸熟的黄包谷饭放进锅里,用小火慢慢地炒干,然后就边炒边添加配料,随着不断地翻炒,淡黄色的饵料渐渐变成了金黄色,香味也由近及远地四处飘香,诱得我和儿子情不自禁地伸手去抓……
听说蚯蚓做鱼饵好,父亲就细心地到野外去挖;听说蚂蚱做鱼饵好,父亲就耐心地到田里去捉;听说酒糟做鱼饵好,父亲就四处去找。随着隔三差五光顾县城附近的鱼塘去练手,他竟然有所收获。有人说钓的鱼价格较市场上贵一些时,父亲却说钓到鱼时的高兴劲头不是钱所能买到的。
有时抬了“滑竿”,父亲也不气馁,说活动了筋骨、锻炼了身体,这更是钱买不到的。这倒是个大实话,父亲曾是个油料保管员,那时加油不像现在是用油枪,而是直接上演 “真人秀”,就是用嘴对着皮管吸的——这可是个技术活,用力既不能大,也不能小,大了就会吸进嘴里,小了又吸不出来。技术精湛的父亲也有失手的时候,喝过汽油的父亲一直认为自己怕长寿不了,未曾想到今年都已九十出头了,这也许跟父亲淳朴善良、与世无争的性格有关吧?
现在,天气好父亲就要去钓鱼。他常念叨哪家的鱼塘好钓,哪个鱼塘的某个位置钓鱼最佳,一天中哪个时候容易钓到鱼,哪种鱼容易上钩,哪种鱼刺最少,哪种鱼肉不错……不善言辞的父亲,谈到钓鱼时,说得头头是道。每当这时,我们都是他的忠实听众、粉丝。难怪人们常说,家有健康父母是做子女的福气。
值得欣慰的是,尽管父亲重操旧业——钓鱼,但手中的鱼竿显然没有从前重了,因为,父亲的钓鱼活动已从改善家人伙食,变为了纯粹的休闲娱乐。
(作者系大关县扶贫办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