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以传统节日为载体,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2018-09-24 20:44  来源:光明网

作者: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 韩高年

又是一年中秋时!“满目飞明镜,归心折大刀。”中秋明月让流寓在外、忧国忧民的诗人杜甫,萌发了对国事的担忧与家人的思念,期待着与亲友团聚,同赏明月。一轮明月照古今,千里人心共赏时。中秋节期间,民间有拜月赏月、互赠和食用月饼、亲友欢宴、对月赋诗等一系列的庆祝活动,甚至还会举行大型的中秋诗会和文艺晚会。

节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许多优秀文化因素,在易风易俗、以文化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弘扬中国传统节庆文化,2006年,中秋节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又将其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可以说,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和民族认同的载体,也为世界更好了解中国文化提供了良好契机。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提倡者,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者。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始终从中华民族最深沉精神追求的深度看待优秀传统文化,尤其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提升文化自信和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以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方面的重大意义。时至今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也不断增强。

2018年8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这为我们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

借助节庆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首先要提炼出节庆的精神标识。中秋节的文化精髓是什么?除了渴望团圆幸福的精神指向外,还有其所蕴含的浓郁家国情怀和诗情画意。以中秋节赏月赋诗活动为例,由于文人的参与,围绕中秋节庆活动,产生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经典,唐宋时代著名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刘禹锡、苏轼、黄庭坚等,中秋之诗多达200余首。这些诗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将小家的团圆幸福与国家、民众的命运结合在一起,体现了古代优秀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与使命担当,同时也使得中秋节成为极富民族文化特色的节日事象,在文化、精神、情感、心理等多方面具备了极其丰富的内涵。通过不断挖掘传统节日的精神标识,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展现,融入群众日常生活中,如此便可让传统节日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得到弘扬和传承。

要创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还要正确理解和充分发掘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应当积极提倡和引导群众在节日期间以文会友,文明会友,真正展现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魅力,发挥其正向的积极作用,借以“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这样才能发挥节庆文化优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要创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更要创造性地赋予传统节日以新内涵。民俗学家指出,当一种传承数千年的节庆成为符号时,其节庆模式就处在等待状态,它会对新的时间和空间及主体虚位以待。从这个意义上讲,过传统节日,就要通过节庆的娱乐活动,使人感知天人和合、家庭和美、家国情怀等传统观念,从而形成对传统文化的深度认同,使节日的精神指向成为群众在心理上和情感上的一种自觉诉求,进而达到增强中华文化的凝聚力,提升国民文化自信的目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因此,我们要始终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创造性地赋予传统节日以家庭伦理、家国情怀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内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魅力。这应当是,也必然会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和最佳方式之一。

审核:   责任编辑:李梦菲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李梦菲
标签 >> 天下 
捐赠信息